从实验室到人民大会堂,双少敏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建言献策。全国人代会刚刚结束,她便深入校园教学科研一线开展宣讲,向大家传达两会精神,传递政府工作报告的“温度”,送去科技创新领域的阵阵“春风”。
■ 本报记者 王文婧
3月13日下午3点,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讲台上。围着讲台,几十名学校部门负责同志早早来到这里,等待全国人大代表双少敏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不知道双代表这次能带回什么好消息?”大家满心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简短开场白后,双少敏以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入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大会盛况、大会主要精神、山西代表团主要活动等,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
“实施科教兴国,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双少敏认为。
大家或颔首表示认同,或提笔认真记录,听得津津有味。
“今年是我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第八个年头,但我仍然觉得当人大代表比做科研难度大,当人大代表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总觉得要做就要做好。我提交的建议被大会接收,让我倍感振奋。”多年来,双少敏十分关注高校改革。她立足学科专业,倾听群众声音,了解高校发展需求,积极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在真招实招促改革方面贡献力量。
通过调研,双少敏发现,基层学院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立仍存在一定顾虑。“对于高校而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方高校而言,缺乏头部高校的‘资源汇聚效应’,多数新建学科需要从传统(既有)学科滋生和发展而来,依靠传统学科中一些学术骨干来支撑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最终通过博、硕士学位点的形式予以固化。短期内相关学位点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并行发展,简单的‘破与立’可能会影响教学与科研的稳定,影响基层单位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她建议教育部对中西部高校建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为其预留设置空间并予以建设投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让双少敏感触最深。
作为一名科教工作者,双少敏深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式现代化正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作为一名科教工作者,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科技创新与交流合作,真抓实干,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研精神和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教育实践的新篇章。”大家也都深受鼓舞,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热烈讨论起来。
听讲的山西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吕宏伟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两会精神,增强‘双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加快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