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 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月20日,浙江省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关于2024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进行联组审议、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报告首次在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上“过会”。
高分“成绩单”仍有不足
2024年,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交出了一份高分“成绩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高位向好,提前完成了“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数字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体感”最好的证明——宁波2024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下历史最好水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首次达到100%……
同时,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不断以法治之力护佑生态之美,地方性法规供给体系不断健全。全市现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地方性法规共22件,覆盖“水、陆、空”多方面生态领域。
但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调研指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与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领域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突出,大气质量改善未达预期目标,近岸海域水质同比下降,噪声污染群众投诉居高不下。此外,城市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加快、生态生活品质提升存在明显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制度机制不够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工作需要加强。
问答“交锋”共求最优解
在2024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联组审议环节,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就“建设绿色强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宣传”“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护”等议题进行了审议发言,并提出了不少中肯建议。
会议转入专题询问环节,现场的提问“辛辣味儿”开始直线上升。
自2024年以来,中央和省里都提出要建立从能耗的总量强度“双控”向碳排放的“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想请问市发改委,从宁波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构建完善碳排放的双控体系,我们做了哪些方面的打算?”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刘立群率先发问。
宁波象山港海域,不仅是盛产海鲜的“蓝色粮仓”,也是市民休闲度假的文旅胜地。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黄胜涛注意到相关监测数据,2024年象山港海域劣四类水质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他为此连续追问,“象山港水质主要污染源是什么,下一步将如何加强系统、协同、科学治理,今年的目标是怎样的?”
面对询问人有备而来的提问,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推诿、不回避、不遮掩、不扯皮,坦诚应询,有态度、有措施、有承诺、有时限。在问答“交锋”中,共同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举措。
2024年,宁波市地表水市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拿到了史上最佳的成绩,但农村生活污水的长效治理却仍存在一定问题。旁听市民王显海举手提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现在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率不高。想问问,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
一名全程在认真记录的旁听市民也表示,现场的提问和回答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沟通和理解,“面对面、坦诚沟通交流,消除了焦虑,对宁波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有信心了,收获很大。”
以联组审议的形式开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监督、打好“审议发言+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组合拳,这在宁波还是第一次。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将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推动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