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上一版   
下一篇

36年持续监督 呵护百姓种好一棵菜

■ 张玉娟 林俊卿 (山东)

蔬菜产业关乎农业发展大局,更关乎百姓民生。自1989年以来,山东省寿光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把蔬菜产业发展列为监督重点,先后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53次。蔬菜产业发展到哪里,人大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蔬菜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焦点,就是人大监督的重点。

回望寿光市人大常委会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她的“蔬”香味道,她对蔬菜产业的深情关注和持续推动,她与蔬菜产业同实践、共发展,谱写了人大助推产业发展的民主篇章。

持续监督 提升质量安全

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质量安全是寿光蔬菜的生命线。早在90年代后期,寿光市委、市政府就作出“发展绿色食品,走向二次革命”的战略决策。为推进这一决策贯彻落实,从1998年开始,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蔬菜质量安全调查7次,把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作为提升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开展农业标准化视察、调查8次,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执法检查、合作社规范提升情况调查3次。寿光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多次被寿光市委转发,人大代表们提出的“加强蔬菜标准化体系建设”“边发展边规范蔬菜合作社”“加强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实施沃土工程”等建议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019年3月,寿光市实施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第二年,“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全域网格化检测服务”项目以294票赞成、4票弃权,被确定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这一年,寿光市划分为2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支检测队伍、1部专用车辆,对网格内各类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质量安全抽检服务,对全市1000多家村头地边市场和农村集市开展蔬菜安全快速检测服务,确保蔬菜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2017年,寿光市被评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人大连续监督近20年的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用心呵护 加快种业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

2012年1月,在寿光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寿光市人大代表、潍坊科技学院教授李美芹领衔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花卉种业种苗发展的议案》。议案得到了大会主席团的高度重视和代表们的一致认可,被确定为大会议案转交常委会审议。

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育种研发机制、强化人才智力引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规范种子种苗市场秩序5条处理意见。当年,寿光市政府首次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蔬菜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后又连续4次出台扶持政策,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从财政、土地、人才及金融等多方面重点推动种业发展,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40 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引进落户12家国字号研发平台,培育了蔬菜种业集团、三木种苗、永盛农业等一批本土育种企业,其中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入选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1家、国家育种联合攻关阵型企业1家、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3家,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到257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8亿株,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超过 70%,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链上建站 精准服务民生

“有联络站的人大代表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并联系销路,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村民崔新忠是山东省人大代表、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固定联系的菜农。作为蔬菜产业代表联络站首批进站代表,崔玉禄除了每月轮流进站接待群众,还固定联系10名菜农。他经常到菜农棚里转一转、问一问,从选择品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到蔬菜销路,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崔玉禄的带领下,崔岭西村成立了众旺果蔬合作社,推出了“崔西一品”特色品牌,每年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额超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4万多元。

寿光市五级人大代表1253名,活跃在蔬菜产业链上的人大代表有300多名,多年来他们在蔬菜产业发展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为更好发挥代表作用,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在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了蔬菜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探索“专门委员会+专业代表小组+蔬菜产业”履职模式,每季度组织1次集中活动,先后围绕菜博会布展、蔬菜种业发展、蔬菜品牌打造、“寿光模式”对外输出等开展调研7次,形成的关于“规范管理村庄收菜点”“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制定‘寿光模式’对外输出管理规范”等多条建议,为寿光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了代表力量。

36年,矢志不渝、创新发展,寿光蔬菜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出农业产业化的“寿光模式”。36年,一路护航,监督不辍,寿光人大用中国式民主的履职实践,为蔬菜产业发展汇聚了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