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6月16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加大反诈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群众防骗意识,切实营造全社会反诈浓厚氛围。
【点评】此次“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反诈是门必修课,筑牢防线守好责”。打击治理电诈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形成合力。实践证明,电诈是可防性犯罪,打好反诈宣传“预防针”,让广大群众了解各种“猫腻”,产生防诈防骗“抗体”是压降发案的关键手段。
“全民反诈在行动”,更需要综合治理久久为功。公安机关要继续开展“断卡”“断流”“拔钉”“斩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诈黑灰产犯罪团伙,从源头上遏制电诈犯罪。工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强化监管,推动电信企业、网络平台、金融行业落实反诈责任,形成联防联治体系。
唯有增强全民反诈意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形成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才能构筑起打击治理电诈的“铜墙铁壁”。(蒋 萌)
将文物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事件】行政部门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职却不为所动,怎么办?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了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体现出“当诉则诉”的监督刚性。
【点评】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行政监管,其优势在于:一方面,能以司法权威倒逼行政部门履职,避免“检察建议”沦为“软约束”;另一方面,通过诉讼程序明确责任主体,将模糊的监管责任转化为具体的法律义务。
刚性监督的实践成效,折射出法治思维的深刻变革。公益诉讼以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介入,将文物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从文物保护法修订增设检察条款,到检察机关形成“立案—调查—建议—诉讼”的完整履职链条,法治正成为破解保护难题的长效机制。
当然,刚性监督并非终点,而是系统性保护的起点。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模式:检察机关应强化跨区域协作,破解文物保护的地域壁垒;行政部门需完善监管标准,提升执法专业化水平;同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让文物保护成为全民共识。唯有形成法治合力,方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童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