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立宏 魏吉昌 王文琨 杨浩荣
“民生实事办什么?群众说了算!”“民生实事就是兰州老百姓的‘家事’,也是市委、市政府的要事,桩桩件件都要办到群众心坎上”……这一句句民生承诺正在金城兰州化为生动实践。清晨的黄河之滨,晨练的老人们在新落成的健身步道上舒展筋骨;正午的背街小巷,改造完成的“断头路”让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缩短了十分钟;傍晚的社区食堂里,十元套餐的烟火气温暖着独居老人的心窝。这些暖心场景的出现,都源自一场充满民主温度的创新实践——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通过“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创新机制,让民生工程从政府“替民作主”转变为“由民作主”。一年来,10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部高质量完成,投入的真金白银化作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2025年年初,兰州市实现了市、县区、乡镇三级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全覆盖,部分街道也在议政代表会议制度的平台上探索代表票决制试点工作。全市票决的446件民生实事项目正在“向实向好”稳步推进……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实践,不仅开通了民意直通车,更绘就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兰州画卷。
民主决策——
从“替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2024年1月,兰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现场,304名人大代表郑重投下选票,差额票选出全市40万户天然气居民用户加装项目、城区交通治堵疏解工程项目、“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试点项目、扩大教育资源项目、“失独”家庭综合保险项目、城镇新增就业项目、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项目、和美乡村创建项目、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四好农村路”新建及养护项目10项民生实事。这场“民生大考”中,政府从“出题人”变成“答题人”,代表们从“旁观者”成为“决策者”。
“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体现的是最广大群众的意愿,票决结果的出炉代表的是全市人民的心声。”全国人大代表尹建敏发出感慨。为做好这道“民生题”,兰州市做足了“课前功夫”。从制度上破冰。2023年9月,兰州市委出台《关于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着手,正式拉开制度创新序幕。市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票决制相关规章制度,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主责、代表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民意上汇聚。2023年10月启动的民生实事征集活动,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课堂。市政府通过媒体发布征集公告,依托网络公开数字平台广纳民意,其间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299条;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走进人大代表家(站)、基层立法联系点,面向人大代表、社会公众常态化征集项目线索,共有31名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19项。在建议上转化。按照“急需先立、好中选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候选项目建议方案,经过政府常务会议初审、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审定,13个候选项目脱颖而出,涵盖教育、养老、交通等民生热点。
这场民主实践的核心,是将民生项目的决定权从政府单向决策转变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全链条参与。民生实事票决制的生命力,在于它让抽象的民主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温度。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制这一制度化渠道,原本由政府主导的民生项目决策权,转变为由人民群众广泛提议、人大代表依法票决,有效实现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其结果是民生项目的选择精准锚定了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根本原则的生动诠释,更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了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靶向性和有效性。从广泛征集民意的“源头活水”,到代表票决定项的“关键一跃”,再到政府高效落实的“闭环运行”,整个过程确保了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实现了从“政府配餐”到“群众点菜”的根本性转变。
在七里河区西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独居的李奶奶正享用着热气腾腾的午餐。“自从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到家门口,我几乎天天来,这里不仅吃饭方便,还口味清淡、花样多,花十来块钱就能吃好。”李奶奶说。这正是票决项目中“养老服务+老年助餐服务”试点带来的温暖改变。
三督一评——
闭环监督让承诺落地有声
“S186#路通车了!”2024年12月,马滩片区居民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时刻。曾因“断头路”困扰多年的马滩片区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出行的方便。这变化源于兰州市创新建立的“市委书记、市长领衔督办,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融媒督办,人民代表大会测评”的“三督一评”监督机制,让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兰州实践贯穿于民生实事项目推进的全过程,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创新中最富生命力的表达——让每一件民生实事都能开花结果、温暖民心。
市委书记、市长领衔督办发挥“头雁效应”。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道路就是城市血脉。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是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也是加快“畅行兰州”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兰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现场督导解决交通治堵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高位推动让民生工程跑出加速度——15条“断头路”全部打通、建西西路节点治堵项目全面通车。
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办构建“立体网络”。建立民生实事人大监督机制,即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带队督”、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对口分工督”、县区人大“联动参与督”的模式,坚持“一事一小组、一季一督查、一年一测评”,开展视察检查,查看项目成效,查找问题不足,分析问题根源,及时督促政府及责任单位制定针对性措施,提升项目质效。在“失独”家庭保险项目督查中,发现参保人数超预算58人,立即协调承保公司“扩面不降标”,让特殊群体感受制度温暖。这种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的动态监督、全程监督、跟踪监督,让监督从“纸上”走到“地上”,倒逼责任单位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融媒督办搭建“透明厨房”。邀请组织各类新闻媒体对票决制工作的经验做法、人大代表的新作为、人民群众的新收获等开展宣传报道,并借助媒体开放日带领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实地感受民生实事项目。在《兰州日报》开设“民生坐标”专栏,在《兰州新闻》开设“聚焦民生实事 人大在行动”专栏,全系列文图、短视频报道在“观澜新闻”App、“爱兰州”App、“爱兰州”手机台、《兰州新闻》《兰州日报》官方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推送。这种“阳光督办”让民生工程可感可触。
这套监督“组合拳”的意义,远不止于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它构建了一套覆盖决策执行全周期、贯通责任落实全链条的刚性约束机制。市委书记、市长的高位推动,释放出“民生优先”的强烈信号,有效破除政策落实中的梗阻;人大常委会的常态化跟踪问效,将人大监督的法定职能具象化为“一事一小组、一季一督查、一年一测评”的扎实行动,使监督从程序性介入转向实质性参与;而融媒督办的全程“晒单”,则把项目进展置于公众视野之下,以公开透明倒逼责任落实、赢得群众信任。最终,通过人大代表满意度测评这一闭环设计的“终端检验”,不仅量化了民生实事的落地成效,更将“政府干得怎么样”的评判权真正交到了人民手中。这套环环相扣、层层加压的监督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民主决策的“前半篇文章”与高效落实的“后半篇文章”无缝对接,确保每一分民生投入都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获得感,让“人民满意”成为衡量政府工作的终极标尺。
在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对2024年民生实事进行满意度测评,10个项目满意率均超96.8%。从票决到测评,实现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审议、票决、监督、测评”的闭环运转,将实施成果转化为可衡量、可评价的测评成绩,形成了完整的民主闭环。
民心所向——
“小实事”撬动“大幸福”
“这条路没通之前,我去上学都要绕一大圈,现在路通了,上学方便了,环境也整洁了!”马滩实验中学学生崔宇轩所说的打通了的断头路就是马滩路和马滩中路。“堵心路”变“舒心路”,打通城市“微循环”。“2024年,随着园区前面道路被拓宽,火车进出园区更通畅了,我们的产品可以更快地运往全国各地!”兰州树屏众创城食品园区负责人陈宜进称,园区取得的新成就离不开全市交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路网畅通,激活了经济发展细胞。
安宁区亚太花园张大爷家中深夜燃气泄漏,报警器及时鸣响,他按燃气客服员指导操作后,维修员15分钟内到场处理了胶管松动问题。张大爷心有余悸地说:“幸亏装了报警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40万户居民免费安装燃气安全“四件套”——报警器、自闭阀、金属波纹管、电磁阀,实现泄漏自动报警并切断气源。燃气泄漏事故实现“早预警、快处置”,筑牢安全底线。
城关区振兴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入户讲解理赔流程,协助老人操作手机App,王阿姨直言:“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报销住院费用,政府的好政策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一年保费810元的综合保险,为全市3921名失独家庭成员撑起保护伞。2025年人大测评中,全市“失独”家庭综合保险项目以98.9%满意度(279票满意)居十大民生实事之首。
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村医白波是村卫生室由破旧小屋到“标准化”转变的见证人,“曾经,我们的卫生室蜷缩在一间老旧平房里,如今,随着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卫生室面貌焕然一新。”标准化建设的意义不止于硬件改善,更重塑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生态。“对村民而言,这意味着健康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马坡乡卫生院院长量永玉表示。2024年,新建1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维修改造5个村卫生室。当标准化卫生室的灯火照亮每一个山村夜晚,照亮的不只是药房和诊室,更是全民健康的希望之路。
“民生实事像拼图,一块块拼出咱老百姓的幸福版图。”市人大代表董小涛感叹。他们道出了票决制带来的深层变革。2025年,兰州市再次票决产生10项民生实事,交通大会战、社区嵌入式养老、农村饮用水水质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城区新增学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新项目继续书写温暖篇章。民生实事的暖心故事在兰州不断上演:
交通大会战实现交通脉络的“外联内畅”,不仅让群众告别绕行堵心,更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立体网络,托起金城百姓的便捷生活与幸福感;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开发“建行生活”“云闪付—陇上U慧”等智慧平台,整合5600余家商户,提供线上地图导航、优惠消费、服务预约等功能,烟火气里透着人情味;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让山水“颜值”成了“发展价值”,村民变“股民”共享红利,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正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民生实事,一头连着群众的阴晴冷暖,一头连着人大的履职担当,我们要把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陶正茂表示。站在新起点,兰州市将持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主责、代表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让每一件民生实事都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
黄河东流,不舍昼夜。从人大庄严的票箱到百姓家门口的暖心工程,从代表履职的忙碌身影到群众舒展的幸福笑颜,从“替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从“政府独角戏”到“社会大合唱”,一幅幅鲜活的民主图景正在绘就。兰州用民生实事票决制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新境界。当民主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当百姓的笑脸映照初心使命,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正用生动的民主实践讲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兰州故事,这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真实的兰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