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孙炼栋
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暖力量,是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包容。
杭州这座千年古都,不仅以西湖烟雨、钱塘潮涌闻名于世,更以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文明底色滋养着城市精神。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上,浙江杭州正以法治持续厚植“善城杭州”的根基,推动慈善事业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2025年7月1日,《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以“法治引擎”推动“人人慈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制度实践。
织密慈善保障网
位于滨江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异地就医的大病患儿困难家庭申请批准后,可免费入住距离医院5分钟路程的小区7天至14天;上城区丁兰孝爱慈善基地打造线上线下智慧慈善超市……
“杭州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涵盖扶弱、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等多领域的慈善体系,慈善发展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但在工作机制、基层慈善、行业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杭州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制定《条例》是推进杭州市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必然要求。
2024年9月5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对慈善组织、募捐、捐赠、信息公开等作了较全面的规定。“杭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高地,慈善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手段细化、补充慈善领域相关规则,以法治引领慈善事业的规范与创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条例》在承接上位法的基础上,本着不照搬照抄、立有用之法的理念,从“促进”的角度切入,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以“小切口”补充细化扶持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措施,以小篇幅规定核心内容与特色条款,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
《条例》明确要求,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将慈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并安排必要资金予以支持。民政部门作为慈善工作主管部门,将统筹协调慈善事业发展,培育慈善组织,优化慈善资源配置。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将协同推进相关工作,其中税务机关将重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捐赠人、慈善组织提供便利服务。
慈善组织是开展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既要规范其行为,又要加大培育力度。《条例》明确设立慈善组织,应当依法向市或者区、县(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依法向办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
针对慈善组织类型不够多样、慈善行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条例》明确民政部门应当多元化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救助等领域的慈善组织,同时明确民政部门应当为慈善行业组织健全行业规范、组织行业培训、推动行业交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等提供指导。
“《条例》针对慈善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培训比较零散且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完善慈善人才培训标准化规范、鼓励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合作培养应用型慈善事业实务人才等方面加强慈善人才培养。”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增加“鼓励慈善组织在经济、教育等领域和赈灾救灾等方面依法依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定,促进了慈善国际交流。
激活数字新动能
“此单慈善信托中的捐赠人是一名爱心企业家,她将原登记在个人名下的一套位于桐庐的住宅转移给桐庐县慈善总会和万向信托共同管理。”2023年,全国首单全流程规范化不动产登记的慈善信托在杭州落地。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的路上,公民个人通过慈善信托方式捐赠房产,在杭州率先有了清晰的办证路径。
慈善信托作为慈善活动的重要形式,在杭州发展较为迅速。在创新慈善信托的运作方式上,杭州可谓是“尖子生”,曾拿下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张“穿透开票”捐赠票据出自杭州,全国第一个不动产慈善信托政策出自杭州;2024年5月被民政部确立为慈善信托高质量发展观察点,目前杭州慈善信托备案量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开展慈善信托评估,对“存续量、执行量、收益量、终止量”4项关键指标进行数字化监管等。
《条例》对杭州慈善信托工作中的创新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固化提升,鼓励和支持以货币、实物、房屋、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设立慈善信托,明确民政、市场监督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协同完善慈善信托配套制度,探索开展不动产、股权等慈善信托财产登记,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数字慈善”是杭州慈善工作的一大特色亮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慈善的效能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带动了更多人参与,也为更多群体送去温暖。在“慈善杭州”数字化平台上,有“慈善信托”“我要行善”“在线开票”“我要求助”等亮点功能,以数字赋能慈善事业,建设阳光慈善体系。《条例》专门增设相关条款,把具有杭州辨识度和新时代特征的慈善数字化平台载体和数字创新做法写入法规,明确民政部门建立与相关部门、群团组织的慈善信息共享机制,依托统一的慈善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信息、数据的归集管理和交换共享,并为公众查询慈善信息、寻求慈善救助等提供便利。
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财务状况如何?项目是怎么开展的?这些公众关切的焦点问题,《条例》作出明确回应。
《条例》明确,民政部门应当完善慈善组织评估制度,组织有关单位、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财务状况、项目开展情况以及信息公开情况等进行评估,有关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另外,对慈善信托的规范管理、慈善目的实现和慈善信托财产的运用效益,也要进行评估并公开。对于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民政部门也有了“尚方宝剑”。《条例》明确处罚措施,如果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描绘共善新图景
近年来,杭州精心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慈善项目,覆盖“慈善+救助”“慈善+养老”“慈善+儿童”及“慈善+医保”等多个核心领域。从“善居工程”为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到“老年助餐赋能”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从“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守护儿童健康成长到“医保无忧专项兜底”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社会需求,让慈善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章慧芬既是余杭区人大代表,也是闲林埠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信息员。曾经,她在参与《杭州市慈善促进条例(草案)》的立法意见征集时,碰到了这样一组“矛盾”:一边是许多慈善人士强调不求回报,希望低调捐赠、不事张扬;另一边是向社区居民等征集意见时,群众却说立法就是要让“好人有好报”,这样才有更多人做好事。
“把群众的大白话变成有温度的法规条款。”章慧芬仔细斟酌后,把收集的意见浓缩成立法建议提了上去。让她欣喜的是,表决通过的《条例》对慈善礼遇机制进行了完善,明确在消费优惠、窗口服务、培训提升、困难帮扶等方面为捐赠人提供关爱礼遇。
人人皆可慈善,人人受益于慈善。慈善的力量,核心在于精准帮扶与温暖传递。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对300余条建议逐条研究,最终形成的文本既符合上位法要求,又体现了杭州特色。
比如,《条例》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慈善制度建设中,引领和促进全社会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一方面,着眼全域主体,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对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不同主体从事慈善活动、实施慈善捐赠的鼓励措施进行明确,积极拓宽慈善事业的覆盖广度,推动形成全民慈善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聚焦关键主体,强调慈善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持续性。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开展慈善捐赠、设立慈善项目,推动企业支持慈善事业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治理水平协调发展,引导上市企业进一步将战略慈善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ESG)重要内容,形成战略慈善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
“通过立法把杭州的创新实践转化为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慈善发展路径,对于正在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杭州来说,能将法治的理性与慈善的温度熔铸成独特的城市品格。”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说,《条例》将引导更多人走向慈善、践行慈善,全力打响“善城杭州”慈善品牌,共绘“善城杭州”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