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当手机屏幕上的投资账户数字疯狂跳动,虚构的巨额收益不断攀升时,福建省南安市王女士沉浸在“沈康斌”编织的婚恋美梦中,殊不知手机里跳动的虚假投资收益正是诈骗陷阱。这起由最高检、公安部督办的跨境电诈案中,犯罪集团以婚恋为诱饵实施虚假投资诈骗,两年间骗取139人共计1.8亿元,单人最高损失超500万元。
【点评】此类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首先在于犯罪与防御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不法分子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操控话术,资金转移几乎瞬间完成,而监管应用商店对违规App的识别依赖人工抽查,从发现到下架需要层层审批。其次是数据安全疏漏。诈骗团伙建立“受害者画像库”,精准筛选情感脆弱、投资经验不足的目标群体。
这起骗局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存在的信任危机。重建数字时代的信任生态,既需要采用技术手段筑起“防火墙”,也需要完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细则,建立跨境电诈“黑名单”共享机制。通过技防与人防双重“升级”,方能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与情感信任。(王志顺)
“黄牛”盯上“国补”?灰产链条亟待切断
【事件】近日,有在校大学生反映称,一些“黄牛”以代购赚钱为诱饵拉大学生入群“代购”,实际上是利用大学生的国家补贴名额购买手机、电脑等国家消费补贴产品,并转卖牟利。领取国补和平台补贴后,部分产品可以减免200元至700元,而大学生完成一单可以获得50元至100元的红包,“剩余的差价就被这些黄牛给赚了”。
【点评】“国补”政策的初衷在于提振消费、惠及民生,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再加一把力。然而,伴随着“国补”的持续推进,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利用他人的“国补”资格购买商品牟利,可能涉嫌诈骗罪。
根治“国补”套利乱象,亟待增强治理力度。针对“黄牛”团伙不断更新的犯罪手法,可通过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强制刷新IP地址、限制高频下单等方式进行规制。此外,要加强对“国补”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申请流程,切实享受到优惠的同时,避免成为“黄牛”产业链上的一环。
从补贴的领取,到优惠的使用,再到货品的签收,有关方面需构建全流程监管机制,确保“国补”落地的每一环节都透明、公平、可回溯,最大限度遏制“钻空子”的行为,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