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 博 王 宁
夏日的辽宁省朝阳市,十家子河碧波荡漾、水鸟欢啼,沿岸绿植蓬勃生长,生态岛、湿地、草坪、步道等景观相映成趣,远处,东西贯通的堤顶路不断将城市发展脉络串联延伸,昔日的小河沟实现了华美蝶变……近日,经过为期两年半时间的治理改造,十家子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正式竣工。“水清岸绿、生态宜人”的环境为市民增添了又一处“打卡地”和“会客厅”。
十家子河蝶变的背后,不仅是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更是一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朝阳大地的生动实践。
以人为本,回应民声唯有实干
十家子河是朝阳市中心城区两条主要河流之一。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制约,十家子河城区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脏、乱、差”的状况对朝阳生态环境、文明城市创建、交通出行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民生“痛点”。
2022年,一条条要求治理十家子河的建议意见从不同途径提交到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统一部署下,同年10月,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作的《关于十家子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经常委会组成人员、特邀列席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会议决定批准《十家子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2023年1月7日,十家子河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将推动工程建设列入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将十家子河打造成为“廉政工程、精品工程、标杆工程”。
建设者们紧盯“三大工程”目标,凭借专业与耐心,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生态治理工程、绿化及附属设施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涉铁涉电工程全部按照时间节点和预定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城市安澜,人民安泰。防洪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工程最显著的民生成果的新建及加固的11.2千米堤防、1.7千米护岸,24处穿堤建筑物的科学改造,使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2024年8月19日10时至20日20时,朝阳地区突降暴雨,十家子河洪峰峰值突破1000立方米每秒。凶猛的洪水驯服地涌入大凌河,治理后的防洪工程成功经受住了洪水考验。
以水为脉,厚植城市宜居底色
为了让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采纳和落实,朝阳市人大常委会前移监督关口,将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2023年、2024年、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组织人大代表对工程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提出建议40余条。“增加橡胶坝坝长,扩大水面生态效益”“进一步优化树种,形成四季有绿的生态格局”“将特色文化融入河道治理中,提升生态空间的文化属性”等针对性建议已在项目建设中实施。
通过4座橡胶坝、8道矮堰、2道拦砂堰形成阶梯式水位调控,配合12座生态岛、30道跌水堰等工程建设,新增水面66.67公顷、生态湿地30公顷,重构了以水生态为主,生态湿地、生态廊道为补充的健康河湖生态体系,将十家子河沿岸打造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吸引灰天鹅、麻嘴鸭、绿头鸭、鸳鸯等十余类数千只水鸟栖息。
采用软质、半硬质生态驳岸、7.6千米主槽防护工程的河床生态化改造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2.89万株本土乔木、58.6万平方米的花海景观和形成的立体防护林带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如今的十家子河已成功转型为集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绿肺”“城市氧吧”,蝶变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长廊。游人漫步滨水步道,可望波光粼粼之水面、观芳草萋萋之沙洲、听密林深处之鸟啼,尽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持续发力,筑牢永续进步根基
民生项目建好只是开篇,管好用好才能真正把“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
“工程交付了,我们将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把评判的标尺交给群众,确保建设效果与群众需求相匹配。”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对十家子河工程开展‘回头看’,发挥人大代表来自群众、扎根基层的优势,围绕工程建后使用、管护、运行等情况,听民声、知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用‘民声’作为尺子精准测量‘民生’工作的方向、重点和成效,切实建到群众心坎里、用到群众生活中。”
为确保十家子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功能长效发挥,工程后续工作专班将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持续发力,聚焦“治水兴水、爱绿护绿”,建立水质检测、绿化维护长效机制,让十家子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在新兴业态上持续发力,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两岸产业布局和经营业态,统筹提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增强和完善项目区各类功能,将“醉美十家子河、魅力风情水岸”打造为朝阳城市建设的“新地标”。
十家子河的蝶变,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三燕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它流淌的不再是污水与叹息,而是生态修复的智慧、城市更新的决心以及万千建设者汗水浇灌出的幸福欢歌。这条重焕新生的城市绿脉,正以其蓬勃生机映照着朝阳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