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题询问

■ 本报通讯员 张 端 郭 旭

“有啥实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高校还有部分科研成果在长期‘沉睡’,这个问题咋解决?”“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接下来准备怎么干?”“如何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

这些直截了当的提问,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专题询问现场。

西安科教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多,科研人员多,是城市亮眼的标签之一。如何让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产业胜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是西安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棋眼”之谋。

询问会上,10名常委会委员开门见山、直击问题,向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市场监管局7个部门负责人现场提问,并就应询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一问一答间共谋科技成果转化良策。

“聚焦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目的在于凝聚各方智慧,深挖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共商破解之策、回应社会关切。”询问之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宁君开宗明义。 询问能否达到效果,抓准问题的症结至关重要。为确保真正问出社会关切,市人大常委会在筹备这场“考试”上做足了功课。

选题想选准,调研必须看得深。询问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深入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未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科技企业,详细了解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校地融合等工作情况,安排相关人员赴宁波、常州等地考察,学习兄弟城市经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召开市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走访27家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听取意见建议。委员和人大代表摸实情、查问题、找症结,一切为了专题询问问在“点子”上。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在询问现场提出。统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不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转化平台和科技金融支撑不够、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只有解决这些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让“新引擎”澎湃“新动能”。

“作为市委科技委办公室和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班办公室,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黄瑜晖委员率先提问。

一问不够、继续追问。“作为‘科技红娘’,技术经理人在推动科技与产业‘牵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西安市技术经理人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的问题,科技局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王晓红委员问道。

询问现场,委员精准发问,整个询问过程严谨规范、不走过场。“我们问就要问到社会最关注的难点、痛点,问疑惑、问要害、问责任,直奔主题、绝不遮遮掩掩。”王芳委员表示。

专题询问重点在“问”、关键在“答”。每个问题都有数据、有案例、有思考,精准到位,部门负责人应询紧扣问题、客观作答,“说思路”“出真招”,答得充分、答得坦诚。

“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都切中要害,直达核心,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全盘认领、全面落实、全方位整改提升。下一步将聚焦重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立足长远,深化改革,凝聚合力,全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动西安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开辟新路径。”副市长牛恺现场表态。

问题回答得是否让人满意?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人大代表和列席人员对应询情况进行现场测评,测评结果当场通报。

将近两个小时的询问,一个个开门见山的问题、一句句坦诚应答的话语,人大履行监督权问出了思路、办法和举措,政府对抓好落实、改进工作展现出了态度、决心和承诺,这一场“双向奔赴”的专题询问,是人大与政府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探求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良策的一次生动实践。

专题询问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对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列出重点交办清单,建立审议意见交办台账,反馈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处理,并逐项对照督办,紧抓不放、跟踪检查,持续追踪,做实“问后功课”,切实把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成效,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