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黄秋彬 鄂红豆
近日,在重庆市奉节县,13.55千米的白帝大堰如银龙盘踞山间,汩汩清流浸润着万亩良田,这项承载着万余名群众期盼的“民心渠”全线贯通,不仅破解了困扰白帝镇多年的用水困局,更在巴渝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画卷。
时间回溯到三年前的盛夏,70天的持续高温让白帝镇陷入“焦渴模式”。黄连社区居民谢泽青至今仍对自家8亩果园土壤龟裂的场景记忆犹新,“凌晨三点打着手电筒排队取水”“三班倒给脐橙浇水”“三五家凑钱买抽水设备”成为常态。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的20余本民情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107条“渴求”:种植大户的“滴灌设备补贴”诉求、高山村落提出的“分级蓄水”方案、养殖大户关于“错峰用水”的建议……
这场旱情催生了全镇首场“抗旱问计会”。20余名人大代表顶着40℃高温,历时15天徒步踏勘13千米渠堰,在18场院坝会上收集到46条“民间智慧”。镇人大创新建立“三色清单”机制:用红色标注紧急诉求,黄色标记中长期建议,绿色标识创新点子,最终凝练出涵盖工程修复、节水改造、水源调度等5大类解决方案。
2023年3月,白帝镇人代会现场气氛热烈。当大堰整修工程以98.6%的赞成率高票入选民生实事项目时,列席会议的村民代表杨业兵激动地站起身鼓掌。这份“施工图”背后,是历时半年的民主酝酿:3轮专家论证会否决了“全段封闭施工”方案,5次方案比选会采纳了群众提出的“分段施工保灌溉”策略,特别设立的“阳光议事厅”里,村民关于“竹笼装石加固”的土办法被写进实施方案。
“过去总觉得人代会离我们很远,现在自己的建议能变成红头文件,很有成就感。”参与协商的脐橙种植大户感慨道。
项目预算公示期间,人大代表还组织“账本解读会”,用方言土语向群众讲解每笔资金的去向。
工程启动初期,资金缺口让工程一度停滞。老党员们扛着锄头带头清淤:“咱们不能干等,自己的渠自己修!”200余名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在外务工的青年组建“云端监工群”,人大代表牵头筹措的50万元应急资金及时到位。在八阵村施工现场,“代表督导岗”和“群众监理哨”协同发力,确保工程质量。
此外,为妥善回应大堰整修工程涉及的土地征用、林木补偿等民生关切,村干部、乡贤、人大代表搭建了“大堰民生堂”群众自主协商平台,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过堰”。
2023年7月首段通水场景带来了震撼:当清流从干涸渠堰向前涌动,村民们追着水头奔跑拍照,用镜头记录下这标志性一刻。
“大河有河长,我们大堰就选‘堰长’,不能让耗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的大堰用不长久”。如今的白帝大堰,沿线5村成立了由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护渠联盟”管护队,不定期开展堰体结构检查、设备维护管理、渠道除草清淤,“像照管自家菜园子一样精心”,以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白帝镇的实践证明,当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就能催生最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