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浩 孙 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前,天津市和平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对区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这场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面对面”问答,既是一场落实新修改的监督法检验绿色发展成效的环保大考,也是一次助力“大城三管”、服务上合峰会、护航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今年,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在每年听取审议环境工作情况报告的基础上,首次就该议题开展专题询问。询问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调研组先后来到津河气象台路桥断面、睦南道147号、汉口西道三乐里底商等点位,向居民商户了解污染情况,与基层干部讨论解题方法,为专题询问提供“原汁原味”的群众声音。
为把群众意见“译”成专业术语,区人大常委会发动代表力量,调动社会资源,邀请22名工作生活在和平区的人大代表和环保工作专家参与调研,并举办法律讲座、参观实验室,确保调研扎得深、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梳理代表建议,主动联系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充分依托代表履职平台,收集各方建议47条,把监督之门敞得更宽。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第一时间交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持续跟踪、一督到底。
专题询问会上,区生态环境局受区政府委托作了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5名代表接连抛出问题,从水质空气到油烟噪声,问存在问题、问工作成效、问计划举措。5个部门的负责同志直面问题、实事求是,阐述实际现状、坦言问题短板、提出对策措施。
“现在的津河并没有达到‘碧水’标准,请问住建委是如何履行河长制责任的?”“菜市场里很多商户将污水向雨水井乱排乱倒,请问南市街有什么长效措施杜绝这种行为?”
……
问者一针见血、直击要害,答者坦诚直言、实事求是。整个过程既有对工作的严格监督,也有认真评判和中肯建议,人大监督的刚性意味深远。
“问与答”只是暂时画上句号,关键还要看今后的“整与改”,最终体现在群众的认可上。
“专题询问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要做好询问的‘后半篇文章’,对会上承诺的事项,建立台账、挂图作战,持续跟踪问效。要推动监督常态化,将专题询问与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相结合,针对重点领域开展‘回头看’,形成‘监督—落实—再监督’的良性循环。要形成工作合力,乘着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举办的东风,多措并举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治理力度,形成人人有任务、人人抓环保的良好局面。”和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廉桂峰说。
会后,常委会梳理总结专题询问情况,形成问题清单交付区政府研究处理,并将强化对询问后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紧盯问题全面整改,做到始于“问”不止于“答”。春景熙熙,津河悠悠。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治理指南”,人大与政府同题共答、同频共振,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的美丽和平画卷正加速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