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董 墉 覃红平
日前,在秀美的清江之畔,一份关于政府债务管理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引发热烈讨论。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政府债务监督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从“借、用、管、还”全链条发力,以“穿透式监督”破题,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新路径。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构建全周期监督闭环
“政府债务管理是关系财政安全、民生保障和发展后劲的系统工程,必须关口前移、全程把控。”长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覃宏明强调。
今年3月28日,由26位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7位人大代表组成的视察组,对长阳县5个重点债券项目展开集中视察。在长阳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代表们发现该项目虽已竣工移交,但污水处理费定价机制尚未明确,直接影响偿债能力。这一问题的发现,得益于长阳人大创新构建的“四维监督体系”——通过预算审查盯限额、专项视察查进度、绩效评价问效益、专题审议促整改,形成了监督闭环。
为破解债务监管碎片化难题,长阳人大推动建立“一图两库三机制”:绘制债务风险动态监测图,实时跟踪债务率、偿债率等核心指标;建立债券项目全周期管理库和风险项目预警库,对全县政府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完善问题整改督导机制、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将监督触角延伸至项目全生命周期。目前,通过专项视察发现的“存量债务台账管理滞后”“个别债券项目管理不规范”“隐性债务化解压力依然较大”3个问题被纳入管理清单,县政府正在按审议意见要求全面落实整改措施。
从“单向发力”到“多元共治”
激活监督协同效能
“债务管理涉及发改、财政、审计等多部门,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监督合力。”长阳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葛家城说。长阳人大结合审计部门开展的债券资金专项审计和纪委监委对违规使用资金问题追责问责情况,引入第三方机构对25个专项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构建起“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社会监督”的立体网络。
以2024年城乡冷链物流园项目为例,审计发现其债券资金使用率偏低后,人大迅速启动专题询问,推动县政府建立“三色预警”机制,对进度滞后的项目亮“黄牌”,约谈责任单位;对资金趴账超过3个月的项目亮“红牌”,收回额度重新分配;对高效推进的项目贴“绿标”,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创新设立人大代表“项目观察哨”,磨市镇人大主席刘军华等7位人大代表嵌入项目一线,定期提交进度报告和风险提示。多重压力传导下,全县债券资金支出进度从46.87%提升至80.3%,12个滞后项目抢回工期。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前瞻布局长效机制
面对复杂经济环境下的债务管理挑战,长阳人大着眼长远构建风险防控体系。今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发出审议意见,要求强化政府债务全流程管控,确立“四个强化”原则,即:强化项目收益覆盖评估,要求收益测算需经独立第三方复核;强化举债合规性审查,建立县委、人大、政府(发改、财政、经信)三方联审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绩效导向,将项目完工率、收益达成率纳入考核指标;强化债务风险应急处置,设立偿债备付金专项账户。这份被人大代表称为“债务管控新规”的审议意见,从源头上否决了9个收益测算不实的项目申报,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库“瘦身提质”。
“下一步,我们计划制定关于加强政府债务全过程监督的办法,逐步探索以信息化赋能债务监督。”长阳县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肖云峰介绍说,县人大常委会将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法治化、信息化手段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推动建立“债券资金专户+工程进度双控”管理模式,实现风险智能预警,保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从“点上突破”到“整体跃升”
持续释放人大监督效能
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长阳人大深谙此道,在严控风险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债务资金投向“刀刃”。
针对山区县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专业人大代表小组深入调研,形成《关于专项债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推动县政府优化债券投向结构。2024年发行的13.4亿元新增专项债中,4.6亿元投向清江画廊旅游配套建设,3.8亿元用于高山蔬菜冷链体系升级,培育出资丘皱皮木瓜、清江椪柑等5个地标品牌,带动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7%。
从构建全周期监督闭环,到激活监督协同效能;从刚性约束举债闸门,到精细把控资金绩效,长阳人大通过全链条监督推动政府债务资金“精准滴灌”,在防风险与促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和质效。“县人大没有简单‘踩刹车’,而是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以监督体系创新实践推动筑牢政府债务安全屏障,助力县域‘发展需求迫切’与‘财政能力有限’矛盾逐步缓解。”长阳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