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秋彬 (重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重庆市奉节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扣“代表联系群众、群众参与治理”主线,创新构建“三力三事三度”工作体系(即“实力+动力+合力”支撑体系、“说事+理事+议事”运行体系、“广度+热度+精度”效能体系),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民主可感、治理有效、群众受益”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健全“三力”支撑体系
锻造基层治理“生力军”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代表主体、能力为要”原则,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从队伍建设、能力提升、联动协同三方面发力,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
严把“准入关”,夯实履职“实力”。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共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建立街道市民代表议事会议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群众推荐、社区初审、街道复审”三级推选程序(即“三上三下”:群众推荐初筛、社区审议复筛、街道审定终筛),指导鱼复街道从辖区12个行业领域精选55名议事代表(其中基层群众占比63.6%、专业技术人才占比21.8%),确保议事代表“来自群众、服务群众”。
建立“成长链”,激发履职“动力”。县人大常委会统筹整合培训资源,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构建“1+3+N”培训体系(以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为核心,开展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数字治理3类专题培训,联动社区、部门、企业等N类实践场景)。同步实施履职积分管理,将参与频次、建议质量、问题解决率等8项指标纳入考核,通过正向激励激发代表内生动力。
搭建“连心桥”,汇聚治理“合力”。县人大常委会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创新“代表进网格”机制,将55名议事代表嵌入86个治理网格,建立“周五走访日”制度,累计收集诉求360余条;通过“代表联络群”“网格议事厅”等平台,畅通议事代表与社区、职能部门、居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推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问题共解,形成“代表牵头、多方响应、高效落实”的治理合力。
完善“三事”运行体系
构建基层治理“全闭环”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创新建立“小区说事、社区理事、街道议事”三级立体议事机制,推动民意收集、问题研判、难题解决环环相扣,形成“问题发现—分析—处置—反馈”的完整治理闭环。
小区“说事”广纳民意,让“小事不出家门”。县人大常委会倡导“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理念,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打造“鱼邻说事”特色品牌,在各小区设立“说事点”,培育“槐树夜话”等11处特色线下议事场景。
社区“理事”精准破题,让“难事不出社区”。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建立“问题分类处置”机制,指导鱼复街道各社区每月召开联合研判会,组织社区干部、议事代表、相关方对小区上报问题集中梳理,按安全隐患、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6大类建账管理,运用“红黄蓝”三色标注轻重缓急,明确责任主体与解决时限,为精准施策提供“路线图”。
街道“议事”靶向攻坚,让“大事不出街道”。县人大常委会强化“统筹协调”职能,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针对跨社区、跨部门的复杂难题,提交街道议事会研究,推动住建、电力、民政等部门联动落实。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通过3次专题议事会协调多部门,成功解决明良等5个社区强弱电改造、茶店小区消防通道整治等难题。
打造“三度”效能体系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数字赋能、品牌引领、精准服务”理念,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推动议事从线下为主向全域覆盖拓展,从被动受理向主动问需转变,从解决问题向创造价值升级,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感、获得感。
构建“云上矩阵”,拓展议事“广度”。县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数字人大”平台,拓宽议事渠道;同步建立62个网格微信群,张贴代表履职二维码20处,实现“扫码提事、即时反馈”。
打造“院落协商”,提升议事“热度”。县人大常委会倡导“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指导鱼复街道创新“八点议事”模式,利用晚间居民聚集时段开展“星空议事会”,以拉家常、聊琐事的方式围绕路灯维修、垃圾分类、公共空间利用等热点话题协商,化解邻里纠纷15起。
创新“心愿直通”,增强服务“精度”。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建立“民情直通车”机制,指导鱼复街道人大工委构建“1+6+86+55”民情反馈系统(即1个线下“心愿收集箱”设在“榕树邻居里”议事点、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信息直报点、86个网格通过微信群线上收集心愿、55名议事代表归总整理),形成规范化“纸上建议”。通过“代表认领+部门承办+群众评议”模式,高效完成适老化改造、社区食堂运营、儿童活动空间建设等“民生微实事”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