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数字人大建设工作综述

数字赋能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 本报通讯员 王 丹 孙岚岚

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顺应数字中国发展大势及数字辽宁建设部署的生动实践,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以提升履职效能为目标,创新打造数字人大平台,推动人大工作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如今的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数据中心,五级人大代表的履职信息、议案建议办理等情况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翔实的履职数据生成一幅幅“履职画像”;遍布全省各地的立法联系点和人大代表家、站,具象化呈现在数字地图,延伸着一条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化通道……以数智化表达方式讲述着新时代人大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

规划人大数字化建设“一张网”

这是一次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的变革,这是一条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崭新路径。

“要建设好、使用好数字人大。”在辽宁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站在以数字化赋能全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将数字人大建设作为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履职方式、拓展民主渠道的系统工程,高位谋划部署,强力组织推进。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审议通过《辽宁数字人大建设方案(2023—2024)》,决定成立数字人大建设领导小组,拉开了辽宁数字人大建设的序幕。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如何建设一个“集约高效、好用管用”的数字人大平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全省人大“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聚力打牢“省级统筹建设、市县多级使用”的基础。

为确保数字人大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分别带队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组织专家反复深入论证,紧密结合辽宁人大工作实际系统谋划辽宁数字人大建设。数字人大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资源,与省数字政府基座有效对接、复用,统一技术标准,纵向贯通市、县、乡三级,横向连通“一府一委两院”,既高效利用资源,又避免重复建设。同时,打通数据壁垒,彻底解决“系统林立”问题。以此规划一张“贯通四级人大、覆盖五级代表、连接人民群众”的数字人大网络,构建“1433”总体架构,即建设1个“数字大脑”、4大应用系统、3个交互端、3大制度体系,形成全省各级人大“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网络体系。坚持制度保障、规范并行,从制度上压实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把好体系防护、数字审核、授权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各环节,确保数字人大运行安全。

打造数字人大建设施工“一张图”

万事开头难。辽宁数字人大建设虽然有一定的资源基础和先进做法可借鉴,但要体现集成创新的后发优势,必须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技术与业务怎么融合?履职与数字如何衔接?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形成有效数据池……都是挑战性的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24年5月,经过近10个月的调研论证、招标公示等流程,数字人大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现代化信息技术满足数字人大建设需求并不难,难点在于懂技术的人往往不懂人大业务,懂业务的人大多不熟悉技术。如何让两者有效衔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成立了数字人大建设专班,各委办室也组建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班子,与总集建设单位,特别是相关技术团队,聚焦业务与技术融合的关键环节,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对接、交流,反复沟通,逐步建立起技术语言与业务需求的有效沟通机制,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大履职深度融合。

数据是数字人大的核心资源。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无疑是数字人大建设的重中之重。仅从数据接入来看,就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涉及数十个部门,有的一个数据就涉及多个部门。“数据采集和校验过程非常烦琐,有时候一个数据要核对多个来源,经过多次协调和反复确认,才能确保准确无误,最终入库使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文电处处长袁宝成表示。

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业务关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数字人大建设工作专班与省数据局密切协同,省人大各专委会与对口部门建立“点对点”对接机制,制定详细数据对接方案,明确数据接口标准,确保数据安全合规;技术团队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标准化处理。同时,对传输和存储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和访问权限处理,确保数据安全。鉴于数字人大系统对数据的需求,2025年6月印发的《辽宁省公共数据供给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数字人大系统有156项需求数据被列入2025年公共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占总需求数据的41%。

如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数字人大建设的应有之义。经过深入论证,辽宁数字人大构建了群众来信模块、群众建议查看与处理模块,以及网络“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接待室等模块,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向人大代表提交问题,问题的办理可以通过数字人大实时反馈,人大代表的建议也可以通过数字人大绿色通道系统得到快速、高效办理。

“努力图树立,庶几终有成。”历经180多天的攻坚,数字人大进入试运行阶段。一体化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和机关综合四大系统,构建起了数字人大的“四梁八柱”。

数字人大在省级层面的试运行,有效测试了各项功能,向市、县、乡延伸的条件也已成熟。2025年4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辽宁数字人大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动数字人大逐级向市、县、乡人大及人大代表推广使用,努力实现全省各级人大“纵向贯通”。目前,数字人大账户已开通至14个市及100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和部分人大代表,正向全员覆盖、全面应用、全程在线的目标迈进。

共绘数字人大全面应用“一幅画”

乘风破浪,驭“数”而行。从预算监督的“数据穿透”到民生建议的“云端回声”,从代表履职的“精准画像”到立法听证的“广聚民智”,800多万条数据目录的标准化接入,构建起覆盖全省7万多名五级人大代表、5000余个“代表家、站”、160多个立法联系点的立体化数字网络,1.2万多条履职记录进入平台数据库……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景,见证着数字人大悄然推动辽宁人大工作的蝶变。

“以前备案审查工作流程比较烦琐,各个环节耗费时间比较长。数字人大一体化立法平台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智能高效。”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处处长赵珊介绍,一体化立法平台辅助立法系统内置法律资料库,并动态更新。通过“立法智能比对”等场景应用,大幅提高了立法质效。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公众参与立法的重要渠道,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领域的生动实践。数字人大平台突破传统收集民意方式时间和空间限制,人大代表、群众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立法工作,让民意表达更加高效、便捷。

数字人大一体化监督系统运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各方资源,挖掘分析监督数据,提升人大监督工作数字化水平。以人大常委会监督全流程为核心,外加财经、监察司法、环境资源等7个专项监督系统,形成“1+7”监督模块,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实现跨部门数据的有效关联、智能分析,将事后监督变为全过程实时监督,把单一扁平监督变为立体式监督,让监督工作更有时效、监督闭环更有力。

“过去看报表需要翻阅十几本资料,现在只需通过财经联网监督系统就能够查看本级部门预算执行‘T+1’数据,实现实时监督。”辽宁省人大财经委预算监督处处长段贵宏介绍,系统设置了多项预警、分析等指标,能够自动预警、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实现智能监督。政府债务监督模块中新增专项债券项目监督功能,能够穿透到各市、县,查看专项债券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实现贯通监督。

在监督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工作中,通过大数据对老年人口数量趋势、全省养老机构入住率、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等进行分析,对发现问题及提出建议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辽宁省人大社会委监督处副处长李良说:“通过一体化监督系统,我们能够全面掌握全省养老服务资源分布情况,精准分析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为专题询问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

如何更好发挥辽宁全省7万多名五级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数字人大代表履职信息系统、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管理系统、“网上代表家、站”“和代表聊辽”等功能的有效运转,构建起代表全天候履职场景。群众可以直接在微信搜索或扫描专属二维码,进入小程序给代表留言提出意见和要求。“对于群众反映的具体困难和诉求,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有关职能部门,依法按照程序推动解决;对群众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层面提出代表议案建议。”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代表联络处副处长张丽介绍说。

致力于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提出与办理“两个高质量”,数字人大平台实现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提出、交办、办理沟通、答复、反馈、查询全环节在线运行,为代表履职提供全方位支持,标志着代表议案建议工作进入智慧履职新阶段。“以前,代表提建议是以纸质的形式提交到省人大,数字人大平台运行后,代表建议可以直接在网上提交,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特别是建议办理的满意度测评,以前是承办单位直接找代表,现在代表可以自己在线填写满意度测评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代表‘被满意’现象,让代表的意愿表达更真实。”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议案建议处副处长于河欢说。

数字人大给常委会机关自身建设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借助平台实现了移动办公、在线协作、远程会议、智慧党建等数字功能,办公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以前,我们在工作中也使用过一些应用软件和小程序,但因为各个系统入口不同,且比较分散,只限于小范围使用,更谈不上数据共享、交互协调。”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人员坦言,数字化平台打破了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使机关办公更加协同高效。

……

日前,辽宁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养老服务开展专题询问,首次通过数字人大平台进行现场连线,让基层代表和养老服务从业者远程视频提问,实现了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与基层群众诉求的“零距离”互动。随着数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数字赋能下的民主实践在辽宁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澎湃动能。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