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 上一版   
下一篇

档案里的民主接力

——探寻基层人大民主发展“密码”

■ 赵寿益 (山东)

作为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人大的一名“新人”,面对人大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历史脉络,我总感到有些“摸不着头绪”——不明白这份工作在基层发展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也不清楚前辈们是如何一步步将民主实践落到实处的。

同事察觉到我的困惑,笑着指向办公楼里的档案室:“想弄清楚人大工作,不妨去翻翻那些老档案,里面藏着化龙镇民主发展的‘密码’。”于是,我带着好奇推开了档案室的门。层层泛黄的会议记录、代表议案、选民登记表、代表履职记录映入眼帘,从字迹工整的手写档案到条理清晰的电子台账,四十余年的资料井然有序地陈列着。指尖轻抚纸页上的斑驳印记,一段关于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生根、迭代升级的历史,也缓缓在我眼前展开……

20世纪80年代——

从“唤醒意识”到“制度起步”

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1988年2月,寿光市丰城乡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是将20世纪80年代基层民主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具象化呈现。报告明确记载,当时丰城乡(2001年并入化龙镇)“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增长,乡村工业发展较快,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全乡加快了由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这内容背后,正是人大代表围绕经济发展关键议题积极履职的成果。报告记载,为推动农业增长,当时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农户关于良种推广、农技培训的需求,形成多份建议提交乡政府,全乡粮食亩产达到700千克;针对乡村工业发展,人大代表走访早期乡镇企业,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等意见,助力乡办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盐业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全乡工业企业发展到125家,总产值1025万元。

20世纪80年代的化龙镇(含原丰城乡)人大工作,始终以“建立制度、唤醒民主意识”为核心,且民主实践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彼时,人大代表主要通过走访农户、田间座谈、企业调研等方式收集民意,议案既聚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急难愁盼,也紧密围绕经济转型关键问题。

20世纪90年代——

从“解决问题”到“规范流程”

担当履职更加规范有序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化龙镇工业经济的兴起与县域发展节奏的加快,人大民主实践不仅聚焦镇域“小事”,更主动对接县域发展“大事”,从“零散式”响应民意转向“系统性”监督推动。档案室中一份《寿光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驻寿光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工作的安排建议》,清晰呈现了当时人大代表履职的广度与深度——1991年,驻寿光县的省、市人大代表围绕“寿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第二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执行情况”“国营大中型企业增强活力和工业生产情况”“农业情况”及“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五大核心方向开展专项视察,化龙镇作为重要视察点,全程参与并承接相关意见落实。

这份视察安排建议,成为当时民主实践“规范化、精准化”的有力佐证。在县域经济计划与财政预算执行视察中,化龙镇人大积极配合,组织镇人大代表与驻寿光的省、市人大代表联动,深入镇办企业、村集体核算单位,核查工业产值、农业税收等数据。20世纪90年代的人大工作,既通过上级视察对接发展大局,又以制度化建设解决基层难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积累了“上下联动、规范高效”的制度经验。

2000年后——

从“多元拓展”到“体系构建”

工作机制持续完善

2000年以后,化龙镇人大民主实践进入“多元拓展”与“体系构建”并行的关键阶段,既在民主选举这一“源头环节”实现规范化突破,又以自身建设为抓手深化履职效能,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落地的双向发力,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扎根筑牢根基,两份留存于档案室的重要文件清晰记录了这一阶段的民主发展轨迹。

2001年4月《化龙镇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以“加强自身建设、拓展联系渠道”为核心,为民主实践向“深度联系群众”转型提供了明确指引。报告中明确提出:“镇人大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进一步密切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拓展联系渠道,积极有效地组织代表开展活动。”这份表述并非抽象的方向倡议,而是迅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履职举措,真正让“密切联系群众”从报告文字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实际成效,让民主实践更具“民生温度”。

而2001年《化龙镇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则以全流程的细致设计,推动民主选举实现“规范化、透明化”突破,筑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源头根基”。方案结合全镇人口分布、行政区划及产业特点,将全镇科学划分为55个选区,确保“每一名选民都能就近参与选举”,有效解决了偏远村庄选民参与不便的问题;在候选人提名环节,方案作出刚性规范:明确候选人提名需通过“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与“政党团体推荐”两种路径,且两种方式提名的候选人待遇完全同等,严禁差异化对待,充分保障了选民的提名权;为让选民全面了解候选人,方案还要求各选区通过“选民座谈会”“村务公开栏公示”“候选人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候选人的工作经历、个人特长及当选后的履职设想,让选民“知其人、知其能、知其志”。

“那时候村里专门开了候选人介绍会,台上的候选人当场承诺要帮我们修通田间路、解决灌溉难题,我们投票的时候心里特别有底,知道选的是谁、能为我们办什么事。”2001年选举的亲历者丰一村村民王茂桐,仍清晰记得当时参与选举的真切感受,话语间满是对人大代表的认可。

这一时期,化龙镇人大的民主实践并未止步于选举与联系机制的优化,更逐步推动履职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实效化”。以选举的“规范化”夯实民主根基,以联系的“常态化”畅通民意渠道,以履职的“实效化”回应群众期待,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构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与实践基础。

进入新时代——

从“智慧赋能”到“精准服务”

全链条实践彰显民生温度

2012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深化,化龙镇人大紧扣时代要求,以智慧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民主实践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跨越,同时将精准服务贯穿履职全过程,让基层民主既具科技赋能的“便捷性”,又有贴近群众的“实效性”。

我看到在档案盒里的代表履职档案上清晰地记载着,近几年在智慧化履职体系构建上,镇人大紧跟数字化浪潮,利用“线上见代表”小程序与人大代表联络站为抓手,打造“选民随时提、代表及时办、结果公开评”的闭环机制。这款小程序充分考虑基层群众使用习惯,无需复杂注册流程,选民通过手机号验证即可提交诉求,代表收到诉求后需在24小时内在线响应,能即时解答的政策疑问当场回复,需实地处理的约定时间调研,涉及多部门的则牵头组建“代表+政府部门”联动小组,明确办理时限与责任分工,真正让民主监督不走过场。其中针对2023年丰二村选民反映的“灌溉机井故障”问题,人大代表田有忠通过小程序联动相关职能部门,24小时内便协调维修人员上门解决,让“隔空履职”成为新时代基层民主的常态。

2012年后的化龙镇人大实践,既是对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动践行,也是对过往民主实践的深化升级,从智慧化平台的便捷响应,到精准服务的暖心落地,每一项举措都紧扣群众需求,让基层民主既有制度保障的“硬度”,又有科技赋能的“亮度”,更有民生温度的“厚度”。

合上这些跨越四十载的档案,指尖仿佛还留存着纸张的温度,眼前的电子屏幕闪着微光。从前辈们一笔一画书写的报告、建议,到如今指尖轻点就能传递的民意;从解决村庄灌溉的单个难题,到构建覆盖“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全链条民主体系,我终于明白,基层人大工作的根基从不是抽象的流程,而是一届届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的坚守。

这些档案里藏着的,不仅是化龙镇的发展记忆,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答案——它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农户粮囤里的增产、企业车间的轰鸣,是困难学生手中的书包、选民投票时的坚定,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声被听见、被回应的温暖过程。作为一名人大工作中的新人,这份档案给予我的不仅是工作的脉络,更是前行的力量: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要接过这份“民主接力棒”,在新时代的履职路上,继续把民意写进实践,让民主的种子在基层土壤里结出更多幸福的果实。

图①:1991年,山东寿光县人大常委会关于视察工作的安排意见。

图②:2001年,寿光市化龙镇人代会档案目录。

图③:寿光市化龙镇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

图④:2023年,“码上见代表”小程序显示的选民向相关人大代表反映“灌溉机井故障”问题。

图⑤:2024年以来,寿光市化龙镇人大积极探索“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化龙镇作为中国胡萝卜第一镇,积极开展“代表联络站+产业发展”,赋能胡萝卜产业。图为2024年寿光市人大代表李兴华(左五)联合北京农林科学院研发全国首台智能化无人驾驶胡萝卜收获机。

图⑥:2025年,寿光市化龙镇人大代表在胡萝卜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图片由作者提供)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