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杨静
“用养乐多来做叉烧”“包场KTV站着唱4小时减肥”“学英语直接把小红书切换成英文版”……前段时间,一系列听起来像段子、做起来却高效的“邪修妙招”,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刷屏。
年轻人追捧“邪修”现象,根源在经济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当下,青年群体对情感的需求更深更广,更加重视情绪消费,倾向于在消费中寻找情感补偿。他们购买的往往不是产品功能,更多是附着其上的情绪解决方案。
新的热潮为品牌营销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正从“价值传递”转向“价值共创”。传统的“厂商研发—市场推广”模式正在被颠覆。品牌开始主动融入社区,倾听并吸纳用户的创意。这种“反向创新”在贴近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同时,更显著降低了产品试错成本。
另一方面,品牌营销需更加重视提供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传统的品牌营销侧重于功能宣传和品牌形象塑造,而当情绪消费成为热点,品牌文案和内容需要理解这背后的发展指向。这样的营销,成功让消费者在“花小钱买乐子”的同时,实现与品牌的深度链接。
当然,对于品牌而言,在与流行文化共舞的同时,也需设立“创意边界”,将内容安全与伦理风险纳入核心考量,确保增长可持续。(据《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