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公心守初心 以真心换民心

——追记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杜金锁

■ 本报通讯员 丁 园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政府一楼的“老杜工作室”内,原先长长的会议桌旁几乎每天都会坐满前来请杜金锁帮忙解决矛盾纠纷的人,如今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只留下四面墙壁上挂满的红色锦旗和张贴着的一封封感谢信,读之令人钦佩,更让人惋惜。

2021年9月27日,晋源区东院村党支部书记杜金锁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听闻噩耗,十里八乡的群众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杜金锁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与诺言。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老杜曾说,自己不图别的,帮助人是打心眼里乐意干的事。

真心为民谋发展

杜金锁是土生土长的东院村人,1997年首次当选村委会主任,那时村子真叫穷,没一条像样的路,没一口能吃水的井。杜金锁接手后,如何改变东院村的贫穷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他内心最大的责任。

1998年,结合“村村通”工程,杜金锁决定把村子的土路好好捯饬捯饬,可征地是最棘手的问题。老杜把村里所有的耕地“集中”起来,预留修路占用的土地,剩下的再平均分给农户。拿出土地的人没了怨言,修路得以顺利推进,东院村成为全区第一个通上柏油路的村子。

2009年,村集体有了一些收入,杜金锁想为村里打口井。为此,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请教专家,终于在村子里打出了一口453米的深水井,解决了全村人多年的吃水问题。

在东院村,家家户户都不用为吃饭发愁,村里每隔几个月就会发一次“福利”。届时,每个村民都会领到白面、大米、油,还有猪肉、牛肉……对于物资的来源,老杜有自己的办法:村里有一些土地租出去,他跟对方约定,租金全部换成实物,每隔几个月给村民发一次。

解决了温饱,杜金锁又开始关注村民的精神生活。除了搭建起文化大院,村里还组织妇女和老人出去旅游。

近几年来,煤改气、厕所改造、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在杜金锁的带领下,东院村越变越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坦。在杜金锁看来,对每一笔钱款,都要向村民交个明白账。

2017年,杜金锁被选为省人大代表,这让他倍感自豪:“当了代表,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不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有啥资格当代表?”

秉持公心促和谐

在杜金锁的带领下,东院村二十余年无一例刑事案件,无一例上访事件,村民安居乐业,共同演绎着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先后获得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被誉为“太原六尺巷”,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由于杜金锁村子治理得好,善于解决矛盾纠纷,镇政府于2015年专门成立了“老杜工作室”,让他把多年来乡村治理的经验,通过工作室推广开来。几年下来,杜金锁解决了三四百件群众烦心事,涉及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等。

结合“三零”单位创建,晋祠镇教委和晋祠派出所又先后成立了两个“老杜工作室”,镇里还给工作室配备了律师及司法局的工作人员,协助杜金锁解决纠纷。对于化解基层矛盾,杜金锁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调解模式:做调解工作,就是要眼睛亮些、脑子清醒些、耳朵硬些、度量大些,想把纠纷调解好还要嘴碎些、腿快些。

其实早在2013年,杜金锁的心脏就出现了问题,近两三年更是由于劳心劳力日益严重。老杜经常晕倒,但他一直对外人隐瞒着。2020年11月,老杜又一次晕倒,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不仅蹭破了脸,还磕掉了两颗牙。为了不让别人发觉,老杜特意戴上眼镜进行遮掩,还一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说出去。

将近古稀之年,原本该歇一歇,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可自从工作室成立后,老杜却更忙了。“有时候是刚回来,饭还来不及吃一口,就被叫走了;有时候是睡到三更半夜,一个电话打来就又穿上衣服出去了,劝也劝不住。孙子长这么大,别说基本没接送过,早出晚归的连个面也不容易见上。就是躺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儿子杜俊文回忆起父亲时,满眼的心疼。

老杜走了,但他的足迹已经印在了村里的角角落落,他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百姓心中。杜金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的政治本色和使命担当。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