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让废弃矿山披上“绿衣”

——记山西省临汾市人大代表赵江涛

■ 本报通讯员 石 岩

位于山西临汾市郊的龙祠泉保护区内,有一座特殊山体,陡峭的岩石上绿草茵茵,与周边裸露的陡壁形成鲜明对比。路过的人心中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样陡峭的石壁竟然也能长草?“让石头上长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这样的高陡边坡上实现生态修复,更是难上加难。正如大家所见,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治理方面,我们做出了一次成功尝试。”临汾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江涛说。

作为人大代表,赵江涛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时刻牢记代表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新风采。平日里,他坚持主动学法,尤其注重学习与代表履职相关的选举法、代表法和监督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履职能力。 在人代会上,他积极为选民代言,为热点难点工作建言献策,提交了多件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他在2022年2月召开的临汾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大临汾市矿山生态修复力度的建议》,建议针对临汾市周边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该建议,目前正在办理、落实中。

“人大代表首先要对本职工作尽责,通过本职工作为群众服务,也是回报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赵江涛说。2016年5月19日,赵江涛所在的地质队承担了“龙祠泉石灰岩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期工程。项目中标之初,赵江涛和他的团队花费了大量精力开展调研,以期在合理的经济成本内实现长期稳定的修复效果。当时,山西省内使用的边坡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大多是人工挖坑种植技术,但龙祠泉区域内几乎垂直的高陡边坡基本无法实现人工挖坑种植,隔构绿化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综合成本高昂且绿化面积有限。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江涛了解到三峡大学开展边坡生态修复的专利技术信息,他立即前往湖北、陕西等地开展该技术应用效果的调研。在确认该技术的可行性后,他与三峡大学、湖北金源绿通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引进了CBS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

为使新技术应用于山西的生态环境,赵江涛与他的科研团队先后同三峡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物种研究和培育工作,最终确定了适宜的植物物种及草本、灌木的配比组合。如今,龙祠泉坡面的稳定性和美观性都有了质的提升,坡面与周边未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生态修复的预期效果。

目前,赵江涛正牵头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三地质队有限公司积极编制《山西省岩质边坡覆绿技术规范》,不断探索山西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生态治理的新途径。

今天的临汾,已几乎看不见往日的尘土漫天、黑灰遍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但在部分区域,如裸露废弃矿山和废渣场地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亟需提高生态恢复治理力度。为此,赵江涛积极履职,深入调研,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如“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宜景则景’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整治目标和整治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研究政府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营造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社会氛围。”

“让更多的废弃矿山披上‘绿衣’!”赵江涛表示,今后,他将一如既往地认真践行“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断创造新业绩,展示代表新风采。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