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青海湖鸟王”:用镜头为高原精灵“代言”

■ 周盛盛 吕雪莉

葛玉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生态摄影,至今已27年。深入青海湖200多次、三江源25次、可可西里无人区15次,这是他多年来生态摄影的“行程单”;掉进冰窟窿、遭遇狼群、陷进沼泽地,历经艰险拍摄的近20万幅生态环保主题照片,是他摄影生涯的“成绩单”。

他是“青海湖鸟王”,是“中华对角羚代言人”。从一名爱写爱拍的通讯员,到专心从事生态摄影,又进而为野生动物保护奔走呐喊,葛玉修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

菜窖里“走出”的摄影师

1970年,17岁的葛玉修在老家山东曹县参军入伍,坐了两天两夜的“闷罐车”来到青海西宁。在军营中,他第一次接触照相机。

“当时我们通信处有一台海鸥牌的双镜头相机,现在看来已经是老物件了,但在当时还是个新鲜玩意儿。”葛玉修说。刚接触相机的新鲜感促使他开始自学摄影。他找来报纸、画册、杂志,学习构图、光线运用和拍摄角度。

经过学习和摸索,葛玉修掌握了冲洗照片的技巧。那时,连队没有专门的暗室,葛玉修就将设备带到连队菜窖里,打着手电筒,用军帽遮着,透出绿色的光来冲洗照片。显影、冲洗、定影,往往就是两三个小时。

也正是地窖中的这段时光,让葛玉修在摄影中获得了最初的满足感。因为整晚泡在菜窖里,他被战友们戏称为“菜窖里的摄影家”。

“我们连队上报纸了,还是头版!”1982年5月的一个下午,一名战友拿来当日的《青海日报》,报纸头版清晰地印着葛玉修拍摄的一张照片。葛玉修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天前拍摄的战士出黑板报的照片。“这在当时对我们连队来说可是个大事儿,大家伙儿都很自豪。”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但自己学着拍,还经常追到报社找编辑请教。

从“青海湖鸟王”

到“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1995年5月的一天,已转业至地方工作的葛玉修第一次来到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碧水蓝天、万鸟欢歌的场景让他十分震撼。

“我在山东老家只见过麻雀、老鹰、鹌鹑,到了青海湖,成群的斑头雁、鸬鹚、大天鹅就在眼前盘旋,那种震撼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一次机缘巧合,他去青海湖西南水域的三块石岛拍鸟,在那里一个人待了7天。三块石是一座水中孤岛,那里气候瞬息万变,时而艳阳高照,时而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当晚,葛玉修就遭遇了一场暴风雨,不仅帐篷全湿了,连带去的干粮都被水冲跑,只剩一袋甘蓝可供充饥。就在他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岸边漂来一个大西瓜,原来是夜里下大雨被冲走的西瓜又漂了回来。

那时没有手机,三块石上也没有信号,他在岛上过了7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只有鸟儿和他朝夕相伴,特别是那些刚出壳、毛茸茸的小斑头雁成了他的亲密伙伴和“跟班”。他用仅剩的甘蓝叶子喂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小雁们也对他产生了依恋。在离开三块石时,小雁们跟着小船追了很远……这些都一一定格在他的镜头里,也深深印在他心里。

葛玉修的镜头里,除了鸟儿的美丽与灵动,更有自然生灵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生之烦恼、死之伤痛。

“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在青海湖盗猎鸟类、偷捡鸟蛋,这对鸟类伤害很大。”为了引起社会对青海湖鸟类的关注和保护,葛玉修在自己拍摄的众多照片中精挑细选、组合,进而赋予它们深刻的内涵。组照《还我家园》中,鸟儿有的受伤、有的断肢;其中一张照片里,一只鱼鸥在蓝天下大张着嘴,照片被取名为《呐喊》。此后,葛玉修多次拍摄反映青海湖鸟类生存状况的照片,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为他赢得“青海湖鸟王”的称号,并荣获青海省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在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摄天鹅的途中,抓拍到了一群褐黄色的动物,“它们排成一线在草地上奔跑,白色的臀部像一朵朵白莲花跳跃在草原上”。后来得知,那是青海湖特有的动物——普氏原羚,野生动物专家称它“比大熊猫还珍贵”。

从此,普氏原羚成为葛玉修的又一个牵挂。他查找各种资料、遍访当地牧民、请教专家学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一文,向人们讲述了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鉴于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再加上它独特的外貌特征,葛玉修还给它起了个中国名——“中华对角羚”,因此他又被称作“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摄影师要学会敬畏镜头中的生灵

“我从镜头中不仅看到了青藏高原天地之壮美,也看到了雪线在上升、湖面在萎缩、草原在退化……生存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命。”葛玉修动情地说,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越是脆弱的物种,越需要人类去精心守护。

“摄影师要学会敬畏镜头中的生灵,不能成为一个蛮横的‘入侵者’!”一些摄影师为了拍摄富有动感的野生动物照片,有时会采用“惊扰追赶拍摄法”,要么用喇叭和音响刺激,要么驾车穷追猛赶。在原本缺氧的高原,盲目惊扰或长时间驱车追拍野生动物,经常造成它们受惊吓死亡或因过度疲劳而毙命。

“生态摄影师首先应该是环保主义者,被拍摄的动物是真正的主人。只有在没有外界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拍摄的动物图片,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在葛玉修眼中,摄影师应当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对拍摄主体最起码的尊重,更是拍摄者应有的职业操守。正因如此,野性十足的野牦牛在他的镜头中却总是那样的温顺安静。

野生动物的照片是等出来的、熬出来的。雨后彩虹下的万鸟翔集,可可西里日月同辉背景中挺拔的藏羚羊,荒野中温顺敦厚的野牦牛,湿地草丛间悠然漫步的黑颈鹤……能够拍摄到这些可遇不可求的景象,既是自然的眷顾,又何尝不是他勤奋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的话给了葛玉修启示:仅仅在报刊上发表图片、文章还不够,还要走到学校、机关、牧民家里去宣讲。

为此,葛玉修将自己拍摄的近300幅图片制作成课件,里面既有百鸟齐飞、野兽成群、大湖安澜的动人场景,也有草原退化、鸟儿哀鸣、羚羊受伤等令人警醒的画面。20多年来,他带着这些课件从青海的中小学讲到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从小区街道、牧区帐篷讲到科研院所、机关单位,公益演讲累计600余场,并受邀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2017年5月,葛玉修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不做侵略的摄影家”的演讲,演讲视频在互联网获得了超过197万次的点击。

“生态环保的理念需要传递,只有引起公众关注,才能让更多人对野生动物更好地保护。”葛玉修说。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仍没有停下生态摄影的脚步。“我的镜头依然在静待野生动物的造访。能与自然融洽地相处,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拍摄鸟儿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它们在为我歌唱……”他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