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夏粮迎丰收,端稳“中国饭碗”底气更足

■ 孟 哲

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为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了扎实基础,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夏粮增产丰收,不仅稳住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全球粮食市场稳定作出贡献,更为稳住经济大盘积蓄力量,为应对各种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

政策护航夏粮丰收。今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强农惠农政策“大礼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是给农民吃一个“定心丸”,为丰收争取了主动。

科技为粮食安全赋能添彩。今年小麦生产开局不利,前期形势十分严峻,最后丰收在手,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各地区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从科学选种让“好种子”结出“好果子”,到卫星导航、5G 技术、无人机生产作业,再到一大批自带“黑科技”的先进农机具和农业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藏粮于技正加速成为现实。现代农业科技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更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下一步秋粮种足管好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只有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牢,丰收的赞歌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再次奏响。 (来源:人民网)

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清凉伞

■ 张全林

盛夏酷暑,高温袭来。尽管多地持续进入“烧烤模式”“桑拿模式”,有很多户外工作者依旧顶着高温酷暑、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向他们致以敬意的同时,社会有责任让他们感受到清凉。

高温劳动保护,检验企业责任。根据现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

高温劳动保护,重在守住规矩。按照相关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高温劳动保护,国家有明确规定,重在落到实处。

每年夏季,总有几起高温天气导致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清凉伞,事关劳动者生命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落细相关制度。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检查执法密度,增强对违法单位的惩戒力度,让有关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倒逼用人单位主动关心体量劳动者,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应有的尊重。(来源:南方网)

短视频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 王 沧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短视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独特的传播优势,正日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这些短视频因其拍摄便捷、内容短小精悍、“烟火气”浓郁等特点,愈发受到农民的欢迎,在网络平台传播力度较高。同时,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独立制作,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

从乡村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短视频的流行还是连接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状态的纽带。一些产业的发展模式、新型农产品的产销现状,通过短视频的即时传播与清晰表达,可以表现得更加富有经济味,还能为线下实体引入流量,带动销量,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实施。应依靠我国现有的网络设备,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网络产业向实体化产业转型。应在乡村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村民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设备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制定乡村短视频内容质量标准。有关部门应努力支持新媒体软件的更新迭代,带动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短视频制作中。同时,应制定更严格的视频公开标准,在保障视频作者准入门槛的情况下,保证内容生产的高质量品质。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