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末端”感知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零距离”跟踪民生法规执行实效

南京首设人大社会建设社区(村)观察点

■ 本报通讯员 驰 辉 肖日东

“每个区设立1至2个社区(村)观察点”“一般每五年集中调整一次观察点”……日前,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社区(村)观察点工作运行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将人大社会建设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通过面对面持续跟踪观察,“零距离”掌握社区(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民生法规执行实效。

这在人大系统尚属首次。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创新做法,也是丰富人大机关密切联系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确保人大工作更加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务实之举。”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情民意源于社区(村),唯有“直达”才能最真实

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基层社情民情的“晴雨表”。人大社会建设领域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事务等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如何,民生法规在末端实施效果怎样,最终都与社区(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京某老旧小区的李奶奶居住在小区的五楼,由于岁数大了,上下楼很吃力。《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颁布后,其所在单元住户积极沟通加装电梯,但由于底楼的住户不愿意,此事就搁置了起来。每次看到隔壁楼幢上下欢畅运行的加装电梯,李奶奶满眼都是羡慕。

“类似于加装电梯这样的惠民好政策,在基层落实得如何,有没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都需要人大在监督推进过程中掌握第一手材料。”江宁区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袁媛说,他们率先进行尝试,连续两届注重在社区(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委员的代表中遴选社会委委员,促进社区力量深度参与议题选择、调查研究等工作,确保人大社会建设工作更加接地气。“在我委对口联系的代表中,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委员占比达50%。”她说。

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单纯依靠听取报告、集中视察等方式,难以深入掌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张锦荣告诉笔者,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在社区(村)推动设立市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通过对基层社会较长时期的持续跟踪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掌握真实情况,获得一手材料,总结一般规律,从而增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履职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观察点涵盖各个类型社区(村),联络员均为人大代表

6月10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八十二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该办法。6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以文件形式下发。

观察点如何设立?有哪些考虑?笔者看到:办法第三条提出,观察点应当具有代表性,覆盖全市各区,兼顾城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确保全面反映全市城乡基层社会真实情况。观察点原则上每个区设立1至2个,主要在“两委”中有市、区人大代表任职的社区(村)中遴选。观察点一般每五年集中调整一次,时间与市、区人大代表任期一致。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平时也可适当进行调整。

据悉,在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首批名单中,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江北新区长芦街道新犁社区等19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村)被确定为首批社会建设社区(村)观察点。

“这19个观察点既有地处城市中心商业圈的繁华社区,也有拆迁安置新居的新型社区;既有城市提新改造的老旧社区,也有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副主任委员薛斌告诉笔者,“不同类型的观察点,为全面考察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样本,也为出台和检验社会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供了现实基础。”

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小桃园社区此次被列为首批19个观察点之一。辖区内既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也有诸多沿街商户,高档小区和老旧小区混合,居住形态多样,人员结构复杂,居民诉求多元。作为观察点的联络员,区人大代表、社区党委书记陈程表示,将依托社区“有一说一”工作室平台,主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集民智,将收集到的社会建设方面民情、民意、民智进行梳理、研判,积极为人大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民生议题,努力把观察点工作做实做好。

通过4种方式收集社情民情,5类民生事务成观察“重点”

该办法共9条,既规定了观察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又规定了观察工作的基本任务,还提出了观察的具体方式。

由哪些人担任观察员?笔者看到,办法第四条规定: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根据需要组建观察员队伍,观察员一般由市、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专业组代表和市人大社会建设咨询专家库专家等组成。观察员将采取实地考察、跟班体验、专题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到社区(村)工作和活动之中,熟悉相关事务,听取意见建议。

(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