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社区医生黄莹:以“仁心”赢“人心”

■ 熊 琦 邓 楠

烈日当空,街面热气袭人。黄莹身穿白大褂,手拎红色药箱,快步穿行在街巷之中。

行至目的地楼下,她一口气爬上6楼,敲响88岁老人熊华甫的家门。这时,汗水已浸透她的衣衫。

“熊爹爹,身体好些了吗?”来不及擦掉脸上的汗珠,黄莹在餐桌上摊开药箱,熟练地为老人缠上血压计袖带,开始例行检查。

对于社区家庭医生黄莹来说,这是她无数次上门服务中的一次。

2010年,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不久的黄莹来到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基层家庭医生工作。

初到基层,黄莹一度有些迷茫和沮丧。“没有高端的医疗仪器,只有简陋的医疗条件和琐碎的常见疾病,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她回忆说。

2013年年初,辖区内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因褥疮恶化,不幸离世。“如果我知道得再及时一些,也许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黄莹遗憾地说。

大半年后,隔壁小区一位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先生出现了同样的病情,家属前来求助。黄莹立即上门,进行10余次定期护理后,老人的伤口愈合了。“当我完成最后一次护理时,窗外的阳光正好射进房间,家属眼中充满希望。”时隔多年,黄莹对这一幕场景依然记忆深刻。从那一刻起,她下定决心,留在基层。

为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从2013年开始,武汉市启动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缴纳一定费用、办理签约后,就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享受相应的医疗打包服务。

汉水桥街道老旧小区集中,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较多,一些居民健康意识不足。最初上门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黄莹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没听说过”“不需要”,甚至有人把她当成推销人员往外赶。

为此,黄莹想方设法“对症下药”。辖区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她就主动上门,悉心护理诊疗;一些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意识不强,她就加以劝导,确保病情得到控制;日常巡诊中,她还凭专业知识,诊断出不易察觉的危重症前兆,及时将病人转诊,挽救了多人的生命。

“有‘仁心’才能赢‘人心’。”黄莹说,“社区医生的工作虽然琐碎,医生的使命让我甘愿坚守基层卫生一线,为居民守好‘健康大门’。”

(来源:新华网)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