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周刊 上一版   
上一篇

尧陵 尧陵

■ 刘合心 (山西)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75周岁了。人老了总喜欢怀旧。回想我这大半生,从197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省沈阳市工作,直到2011年在山西省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整整41年。这40多年的时间,正值我国历史转折时期,风云跌宕,沧桑巨变,我经历过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件真是不可胜数。如果有人问我:你印象最深的、最感欣慰的大事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重修尧陵!”

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偏爱文科,及至后来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可说是如愿以偿了。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从上学到工作,我的文史情结格外浓重。当然,我不是什么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机缘巧合,我于2000年7月由运城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调任临汾地委副书记,我第一次直面历史上的尧和现实中的尧文化。我阅读了关于尧文化的书籍,走访了尧庙、仙洞沟等古迹和陶寺考古现场,听取了地方文化工作者热情的介绍,历史认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尧,这位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光辉形象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2000年底,我瞻仰尧陵。毋庸置疑,拜谒尧陵就是沐浴中华文明始祖的圣光。

然而,车过涝河水库就蜿蜒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了。羊肠小道时而挂在山腰,时而跌落沟谷,车过后腾起的黄尘弥漫了山间草木。好不容易到了,除了一座高大的陵冢还在显示着历史的厚重,其余的一切都显得荒凉而破败。一座即将倾倒的门楼,一段已经坍塌的山墙,一个被砖石填塞的门洞,好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从断垣残壁间进入祠院,山门上的戏台已经塌毁,东边的廊坊和二层的观戏楼已没了踪影,西边倒是还在,可墙塌顶透,随时都有垮落的可能。

身为炎黄子孙、尧舜传人,我真为之汗颜!

从尧陵归来,忧愁和焦虑一直困扰着我。我不明白,为什么千载辉煌的尧陵会在当代破败成这种样子?我更不明白,当今旅游业兴起,各地都在用文物古迹招财进宝,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临汾为什么无动于衷?我的忧愁和焦虑止不住落在了纸面,这就是《尧陵一叹》。

《尧陵一叹》见报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发出“修复尧陵、传承文明、告慰先祖、惠及子孙”的呼声。时间到了2006年春,我被推选为临汾市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我的倡议下,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尽快修复开发尧陵的决定。临汾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将尧陵的修复开发和尧文化的弘扬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并且决定成立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由我和政协主席担任主任,同时成立了尧陵修复开发工程指挥部,我被推到了修复尧陵的前线。一时间,肩上负荷了一副沉甸甸的重担。

如何才能光复尧陵,并将之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定位一定要精准。尧陵不是一般的古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不能因开发而毁坏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也不能为保护而阻止开发,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同时二者兼顾,相得益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组成了文物、旅游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考察组,前往炎帝陵、黄帝陵、舜帝陵等地观瞻学习。专家学者,见识非凡。我们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担纲编制完成了《中国尧帝陵总体规划》,请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编制出了《尧帝陵保护修复方案》。至此,对尧陵“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思路明确了,原则确定了。

2007年,尧陵的修复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工程,标志着一个荒凉破败的古迹即将告别往昔。如今,尧陵已经焕然一新。回首往事,尧陵修复建设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

上下齐心,矢志不渝,是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战幕拉开,市、区两级书记、市长(区)长牵挂萦怀,屡次亲临。尧文化研究与开发委员会多次开会研究,躬行其事。兴土动木无财力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幸有两级政府相继拨款支持;洪洞、霍州、翼城、曲沃、隰县、大宁等县市,以及尧都信合、四通、临钢、华翔、广奇等企事业单位更是慷慨解囊;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市人大、政协机关干部,尧都区各基层单位群众都有所贡献,从而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奋战在工地的建设者们战酷暑、斗严寒,将心血和汗水一起奉献给纪念先祖的事业。尧都区文物旅游局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一样,全身心扑在工地,夏天晒得身上脱皮,冬天冷得跺着脚走。面对缺石少料的困难,他们上浮山,下襄汾,跑洪洞,千方百计排忧解难。最为难忘的是,2007年腊月那场50年不遇的罕见大雪,封冻了整整一个月。冬天的山上气温骤降,冰天雪地,只好袖手等待来年春暖花开了吧?但是没有,工人们打扫路面,添加防冻剂,搭建采暖棚,自制采暖炉,千方百计抗严寒,保质保量施工建设,谱写了一曲新世纪“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高昂颂歌!

尧陵重光了,尧陵新生了!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2008年底,投资6000万元的陵区及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尧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工程顺利告竣。新生的尧陵新不掩旧、修旧如旧,按照明代的布局、清代的风格,恢复了献殿、碑亭、配殿、戏台、碑廊、东西庭院以及山门。同时,修建了山门前的石桥,竖立了华表,兴建了牌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牌坊对面长29.5米、高8米的赤龙琉璃壁画,栩栩如生的巨龙喷吐着多彩的水花,也喷吐出神话中帝尧出世的故事。民间的传说、典籍的记载、文物的昭示,在尧陵形成一体,形成华夏儿女心目中一座巍峨高耸的精神峰峦!

我知道,任何人单靠一己之力都无法完成重修尧陵这一宏大工程,至于自己之所以甘愿为修复尧陵倾注心血汗水,最重要的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哺育的结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而且已经融化在我的血液里,渗透到灵魂中了。民心也罢,天意也罢,我更愿意将之作为修复尧陵、履职尽责的鞭策和动力。

我在尧陵前祈福,我的祷告辞,过去是,今后也一定是:

祈求神圣的帝尧——

护佑尧乡儿女幸福安康、事业大成!

护佑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早日复兴!

护佑世界人民团结友爱、永享和平!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