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门不到5分钟就能买到菜,价格比超市还便宜。”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居民周颖退休后,经常光顾家门口的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周颖说,这里不仅有新鲜便宜的蔬菜,还有可以给车充电的自行车棚,快递收发室,能修鞋、缝补衣物的裁缝室,“生活里很多事在家门口就办了,很方便。”
在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建成前,这里还是一个闲置自行车棚。由于社区建成时间较长,很多商业配套设施不足,而一些既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经过两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征求建议和意见,呼家楼街道工委办事处提出建设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并明确“要素集约、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改造目标和“互联网+品牌商+社区服务”的建设思路。
呼北社区内的闲置车棚成为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试点改造项目之一。据呼北社区工作站站长孙利介绍,中心规划了维修区、自行车智能停车区、裁缝室、蔬菜水果区、代收代发室和智能快递柜等区域,引入国安社区、邮政便民等服务商,实现了“衣食住行+健康”的项目配置,有效满足了居民各项生活需求。街道、社区还定期组织党员、医生、教师等开展“社区特色服务大集”“社区服务日”等活动,为居民提供讲座、义诊、亲子课程等服务。
呼北社区的实践是中国城市近年来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一个缩影。2021年5月,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在全国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展便民生活圈试点,并在2021年10月和今年8月先后确定了30个和50个试点地区。目前,两批80个试点地区共推动建设110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21.29万个,覆盖社区2000多个,带动就业约180万人,服务社区居民2300多万人。
便民生活圈建设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上海,2021年新改建早餐网点2577个,25家智慧菜场建设初具成效。在福建省厦门市,便利店不仅增多了,40%的便利店还24小时全天候营业,一些店还推出鲜食、药品、便民服务站等多维度服务。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菜鲜生市民生活服务中心,除了丰富的肉蛋蔬菜,餐饮、家政、维修等生活服务也一应俱全……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契合百姓生活需求的微民生微服务,打造全龄友好型便民生活圈正在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趋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晓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