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杨振华(成都市街头艺人)
春熙路、大悦城、太古里、来福士熊猫广场、九眼桥、东郊记忆……近几年,很多来成都的朋友注意到,不少热门地标、繁华地段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街头艺人。
街头艺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欧美许多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罗马、纽约等很普遍,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在街头表演,不但可以展示自身的文艺特长、获取相应的酬劳,同时为市民欣赏艺术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国内,上海、广州等城市也一直在摸索街头艺人的管理模式。
2018年,成都开放街头空间,启动“成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将街头艺术表演纳入公共文化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街头艺人,经成都市文广旅局、市城管委统一授权,由成都市文化馆为考核通过的艺人颁发表演证。那一年,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也报名参加了。
我自学过Beatbox(嘻哈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街舞,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获过一些奖项,但在街头艺人的考核中却经历过两次“滑铁卢”。成都街头艺人的考核还是比较严格的,对表演形式、节目内容等都有较高要求。考核结束后,需要参加一次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演出包装、基本礼仪等,艺人还需现场签署《成都街头艺人公约》,最终才能“持证上岗”。
2019年,我成为成都市第七批街头艺人。记得第一次走上街头是在春熙路,表演的是Beatbox和街舞。那时候,我完全没有街头演出的经验,很拘谨,不会和观众交流互动。观众也一样,对街头艺人的了解还不够,比较羞涩,彼此都不知道怎么办,结果我演了4个半小时,最后只得到几块钱的“打赏”。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经过几年运行,“成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从最初的30几个点位增加到88个点位,艺人近500人。表演门类除了流行、民族、说唱、器乐等音乐类型之外,还有魔术、舞蹈、相声等。大量优秀艺人的涌现,给成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如今,只要音乐声在街头响起,不论是步履匆忙的上班族,还是含饴弄孙的老者、外地游览的旅客等,都会驻足停留欣赏演出,有人还会跟着艺人一起互动,“打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每次站在街头演出,我都有一种幸福感。其实不只是观众,街头艺人大部分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忙碌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很多人无暇释放压力,绽放多面才华。在成都街头,我们学会了停下脚步,彼此接纳,互相欣赏,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