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涛 (山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按照“一手抓阵地建设、一手抓作用发挥”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线下线上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联系点(以下称“家站点”)建设,创新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充分激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履职热情,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布局线下家站点群,打造代表与群众半小时“联络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提供阵地,“家站点”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换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全市“家站点”规划建设,主任会议专题研究《关于加强基层代表联系家站点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1+N”的建设思路,制定了“八有四公开”(即有场所、有信息、有制度、有计划、有档案、有资料、有设备、有信息化平台,公开代表信息、公开接待计划、公开工作情况、公开平台运行情况)的建设标准,明确“镇街设家、村居建站、站下布点”,在全市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家站点”网络。
构建线上联络家站点,织密代表与群众零距离“联系网”
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是党中央对做好代表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新时代代表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人大常委会在推进线下“家站点”实体阵地建设的同时,完善网上代表联系群众机制,同步构建网上“家站点”,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联动、一体运行的工作态势。结合青岛智慧人大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发了覆盖市、区(市)、镇三级人大代表的“代表履职通”App,同步推进“家站点”上网工程。截至目前,全市628个基层“家站点”全部纳入电子地图,均可实现导航进站、一键直达;6500多名三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家进站进点,每个家、站、点和每名代表都赋予专属二维码,群众可通过线上扫码约见代表、反映问题,真正实现了代表与群众联系“零距离”、服务“不打烊”。
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体系,构筑基层人大协商“议事厅”
畅通民情民意民智渠道,确保党和政府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面。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基层人大代表联络平台建设工作指南》,指导各“家站点”围绕 “联系群众、为民办事、民主议事、汇聚民智、基层治理、宣传引导”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探索汇集民意、民主议事、汇聚民智等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形成“代表在身边、有事好商量”的基层人大协商体系。在联系群众、听取民意方面,各“家站点”通过群众接待日、走街串巷、进村入户、赶大集摆摊设点等形式,深入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广泛听取民声民意;在民主议事方面,各“家站点”创新实施了民主议事会、民情问政会、民声恳谈会等形式,组织人大代表、政府部门负责人、有关方面专家和社区群众在街角花园、社区茶室、田间地头研究本区域民生实事,协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路径;在汇聚民智方面,坚持开门立法、问计于民,组织代表以“家站点”为平台开展立法调研,就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停车场条例、物业条例等法规草案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开展“揭榜式”调研活动,按照“小切口、大视野”的思路,常委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重要民生事项列出调研清单,组织代表以“家站点”为依托开展揭榜调研。
健全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夯实代表服务群众“主阵地”
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永恒课题。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一直把“家站点”作为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基层主阵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人大代表志愿服务、设立为民办实事集中活动月、人大代表履职在线、代表认领民生问题清单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依托各“家站点”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安全生产、旧城旧村改造、矛盾纠纷化解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参与代表共2.2万余人次。建立了群众问题分级分层全闭环办理落实机制,明确市、区(市)、镇(街)三级人大机构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健全登记受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答复反馈、办结销号等闭环办理工作机制,以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