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吕 超 车 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022年以来,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阵地作用,紧扣“大家的事大家办”主线,在瑞景街宝翠花都社区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打造“家门口协商”议事平台,不断探索完善“五民”工作法,把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全链条,切实办好群众身边的实事,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事民提汇民意 联系群众接地气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创建以来,实践点通过“固定+流动”“线下+线上”等多种形式,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
“现在电动自行车不让上楼充电,社区能不能统一装几个充电桩”“楼门檐子一下雨墙皮掉得楼门口满地都是”“楼道里总有人乱堆杂物,清完了又有人放”……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实践点的“民情茶馆”就火热开场,实践点的人大代表与社区群众当面交流、聊天问需,倾听老百姓的“抱怨”和“吐槽”,并记录在本上,积极研究处理,及时向群众“交账”。为了让群众更方便、更快捷地反映诉求,实践点依托18个楼门微党校,亮出代表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设立代表建议箱和群众留言簿,开通民情二维码,实现线上交流、“码”上提问,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收集意见建议“最后一米”。此外,还延伸触角,通过不定期在休闲广场等居民活动密集区下沉走访、到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众家中串门慰问,架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情民意收集网。
在实践点的积极推动下,社区清理楼道、管道井等卫生死角300余处,楼门外檐和台阶全部修缮一新,在自行车棚安装了10余个免费充电桩,成立区内首个以家事纠纷化解为主要功能的“法官便民驿站”,面对面预防调解家庭矛盾,开展常态化普法教育……随着越来越多的“烦心事”得到圆满解决,社区的环境更好了,群众的心气儿更顺了。
民事民议集民智 谋求最大公约数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通过深化拓展“社区议事厅”多方会商模式,实践点建立起以人大代表、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为固定成员,职能部门、共享法庭、专业人士、社区能人等非固定成员按需参与的“4+X”多元主体议事架构,完善“邻里聊吧——联席议事——社区听证——民情恳谈”分层议事机制,打造开放包容、互动有序的对话平台,通过实践点带头“牵”、各方代表共同“议”、力量资源统筹“用”,在社区“小事”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让居民真正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广泛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宝翠花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挂着一份社区居民公约,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不乱扔垃圾、不高空抛物、不在楼道堆放杂物、文明养犬……“社区是我家,共建靠大家。随着社会发展,社区居民的利益和需求日益多元化,经常因停车、噪声、社区卫生等问题产生不必要的邻里冲突,这也是社区治理的难点痛点。我们奔着问题去,经过分层协商议事,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份社区居民公约。”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一肩挑”的社区干部林则银介绍,经过充分协商的居民公约,成为大家共同遵守、共同执行的柔性契约,既有温度也有力度,为创造高品质社区生活又多加了一份保障。
在公约的倡导下,社区46名志愿者组成了“守好家”巡逻队,每天1小时手持小喇叭,开展安全巡查、政策宣传,及时化解矛盾、搞好服务,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居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民事民决顺民愿 群众真正说了算
聚众而议,议而有决,就是要让群众“拍板”“定夺”。据了解,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实践点进一步制定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完善民众参与的决策程序,有序引导群众把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建议都摊到“桌面”上,协商讨论相关议题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建议,促使居民从旁观者向决策者转变,真正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最终决定者和最大受益者。
不久前,实践点的人大代表开展入户走访,有位老人提出了在小区建设老年食堂的想法。由于老两口年纪都大了,买菜做饭有困难,加上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无法叫外卖,日常吃饭成了“头疼事”。经进一步走访,不少老人也都表达了建设老年食堂的意愿,特别是一些独居、空巢老人的需求更迫切。对此,实践点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民意民情调查,广泛收集关于功能定位、食堂选址、污水排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形成“关爱社区老人,建设家门口食堂”的建议,在民情恳谈会上以92%的高支持率通过后,报请街道支持建设,解除老人后顾之忧。如今,社区食堂不仅是社区老人一日三餐的首选地,更成了邻里沟通、精神交流的活动场所。
民事民办惠民生 共建治理共同体
有参与,才有责任;有行动,才能拥有更多归属感。实践点切实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的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培育和发展各种志愿服务队伍作为实践点的帮手和助手,挖掘群众内生动力,把社区打造成为居民群众的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
“大伙得空看一下,这是上午小凉亭建设的照片,有啥问题抓紧跟我们联系。”一段语音伴着几张照片上传到小区微信群里,这是居民志愿者在现场监督“五心亭”施工建设情况。针对社区议事厅议决的事项,实践点组织成立居民志愿服务队,跟踪议决事项办理进度,并随时通过微信群等途径向社区居民进行反馈,并根据大伙意见,实时提出改进建议反馈给施工方。在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严格监督下,5个小凉亭被安放在社区的不同角落,居民们用“贴心”“爱心”“舒心”“安心”“欢心”的名字来表达心情。
同时,实践点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成立聊天、串门、守望等爱老互助组,“早看窗帘晚看灯”,与独居老人聊天读报,帮助空巢老人代买生活用品,帮助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做家务;对接区内高校、企业等资源和人才优势,联创联建“织梦桥”“红色筑梦联盟”“90℃区校共筑站”等5大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承办小心愿、化解大难题”“争当小名人、凝聚大能量”等行动,建立关爱台账和“七彩民情图”……如今,已组建“热心肠”志愿服务队15支,树立社区小名人550人,承办“微心愿”750个,形成了“苦有人问、难有人帮、事有人管”的一家亲氛围。
民事民评聚民心 推动民意变满意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是一场特殊的考试,人大代表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
“人大代表为人民,件件实事家园俏”“社区建设老年食堂这事还真办成了,咱联络站靠谱,给人大代表点赞”……居民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言,既是对实践点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代表为民情怀的由衷赞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社区议事厅议决项目办理完成后,实践点都会组织居民代表对项目施工过程和建设效果进行现场民主评议,让群众当“考官”,给出贴近客观实际的满意情况和反馈意见,扣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后一环。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是一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社区居民逐渐由‘遇事发牢骚’向‘议事求共识’转变,社区治理也由社区在干、群众在看的‘独角戏’向干群联动、合力共办的‘交响曲’转变。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烧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烟火气’,进一步发挥好群众连心桥、民意直通车作用,推动社区共商共治、共建共享,更好地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为高兴事舒心事幸福事。”谈到实践点的下一步工作,林则银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