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代表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构建一体化协同治理体系 加强城市河道雨后返黑返臭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对河道整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设人、水、自然相和谐的大环境。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城市河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大大提高了河流的防洪、排水和污水排放能力,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但是,在城市快速化进程中,生活污水直接入河、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等情况依然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周潮洪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员会秘书长周潮洪表示,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河道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地方,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但是“下雨就黑”的现象较为普遍。

“科学控制降雨污染是国际难题,我国城市雨水口污染问题也是由来已久,这主要是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原因。”周潮洪说。

外源污染,包括面源污染,即降雨引起的地表冲刷污染,以天津为例,主干道初期冲刷化学需氧量约为299mg/L,是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的7.5倍;乱泼乱倒污染,表现为居民对地下管网的保护意识不强,城市环卫清扫、沿街餐饮、菜市场及洗车商户等为了方便,将脏水、油水、污水等直接倾倒于雨水井或路面形成径流,进入雨水管网最终污染河道。根据监测,菜市场等下垫面化学需氧量高达624mg/L,是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的15倍。

内源污染,包括管网淤积污染,发生降雨时,管道内部分淤泥被雨水冲刷伴随雨水一起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还有管网串接混接及合流制排水造成入河污染,雨污合流制地区的雨污水入河造成污染。

周潮洪说,城市河道雨后黑臭的成因复杂,包括管理措施、工程措施、排放标准缺位等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该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城市本身的特点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及智能化管理。

为此,周潮洪建议,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逐步构建“源-网-厂-河”(即污染源头-雨水、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排水河道)一体化协同治理体系。同时,构建环保、水务、住建、城管、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联防、联控、联动机制,制定排水设施“乱泼乱倒”问题常态化治理联合行动方案并形成管理条例,减少“乱泼乱倒”行为的发生。联合开展雨水口排污溯源执法检查,严厉查处通过雨水管道排水和排污的行为,保障排水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周潮洪还建议,要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海绵城市蓄、滞、净、用、排优势,最大限度降低地表冲刷污染。实施雨、污水管网清掏及河道底泥清淤工程,推广降雨污染净化设施。同时,尽快出台科学合理的降雨污染净化标准,简化河湖沿线雨水净化设施相关审批手续,将雨水排放口非降雨期间的排污监管纳入日常监管范畴。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