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间文化 上一版   
上一篇

老家的大锅菜

■ 曹永强 (河南)

在老家农村,有种待客方式叫作吃大锅菜。大锅菜是老家特有的风味家常菜,男女老少都喜欢,它选料平常,做法家常,家家户户都可做,家家户户都会做。在过去生活困难时期,不论是逢年过节过庙会,还是家中有了红白事,主家都会用大锅菜招待宾客。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逢年过节过庙会,客人吃大锅菜一般都由主家自己做。谁家有了红白事,街坊邻居都去帮忙,因为人多,主家便请会做大锅菜的师傅去做饭,师傅到主家后,在主家的院落里用砖和泥垒一个简易灶台,架上一口大铁锅,再搭两处操作台。做大锅菜的食材是农村最常见的大白菜、豆腐、粉条、海带、冬瓜、五花肉,以及花椒、茴香、葱、姜、蒜、大酱、盐等调味料。掌勺师傅待锅里的油烧热后,放入花椒、茴香,再舀一大勺酱放入锅中,用大铁铲翻炒数下,在“滋啦啦”的响声中,浓郁的酱香味儿很快就飘了半个村子。酱炒出味后,放葱、姜、蒜、五花肉片等下锅翻炒,待肉片炒到金黄,煸出油时,再往锅中添水,加盐,放入豆腐等,加大火力直至水烧开,再把白菜、冬瓜、海带放进去,水开后改小火慢炖。炖半个小时后,把粉条放进去稍炖一会儿,停火前把切好的蒜苗、香菜均匀地撒在上面,滴上陈醋、香油,兑入味精,勺子搅匀,大锅菜便做好了。

做大锅菜需要用硬柴起火,在过去,用干透了的朽木条、木块、木片、树根做燃料,火势旺盛绵长,且锅底受热均匀。烧火的一般由村里的老年人担任,他们性子稳、坐得住,能够把火势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而且灶台前暖和,对于老人来说,烧火在冬天里也是一种“福利”。

做好的大锅菜,热腾腾香喷喷,真让人馋涎欲滴。开饭时,管事的高喊一声“开饭了”,给主家帮忙的街坊邻居便自取碗筷涌到灶前。掌勺师傅用特制的大勺子,每人分一勺,正好装满一碗。盛好菜的街坊邻居再来到放馍的筐篓前,用筷子扎起冒着热气的馒头,找一个凳子坐下,或三五成群蹲在地上,一口菜一口馒头,那滋味儿,一个字,美!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厚道的主家保证管饱。每个人吃得肚滚腰圆,放下碗,打个饱嗝,摸摸肚皮,舒服!

如今的农村老家,集体活动已经很少了,青年人常年在外打工,街坊邻居很难在一起吃顿饭。因此,无论谁家办红白事,都尽力邀请街坊邻居前来帮忙,街坊邻居知道后也不遗余力,纷纷赶回来。主家找来做饭的师傅,尽力把大锅菜做好些。吃饭时,一大群街坊邻居围在一起,每个人手里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大锅菜,边吃边聊,分享着各家各户的喜怒哀乐,亲情友情也随着这弥漫的炊烟在古老的乡村飘荡。这是一场父老乡亲们的盛会,也是一次民俗文化的传承。

记得小时候农村穷,生活标准低,做大锅菜主要以白菜、粉条、冬瓜、海带、豆腐为主,能吃到几片大肉就跟过年似的。

现在农村人生活水平提高了,腰包也鼓起来了,热情厚道还跟以前一样,只要谁家有了红白事,街坊邻居知道后纷纷前去帮忙。主家会杀一头大猪,或到集市上买两扇猪肉,请来做大锅菜的师傅。师傅根据主家估计的人数,开出做大锅菜的菜单。做出的大锅菜不多也不少。既不会给主家浪费,也不会不够吃。主家富裕一些的,大锅菜里增加了木耳、蘑菇、粉皮、酥肉、排骨,有的还有海参、鱿鱼等,既保持了传统风味,又大大提高了大锅菜的质量;主家不富裕,会因陋就简,变着花样做,但味道绝对是一流的,不会让主家丢面子。

农村人喜欢吃大锅菜,喜欢的是用最常见的食材放在一起慢慢煨煮出来的浓厚滋味。就像我们的生活,把无数平常而琐碎的日子串联起来,用一颗细致的心,把它品味得有滋有味。不同的菜放在一锅里炖,虽然各有各的味道,但在炖的过程中它们却有了许多的变化 ,它们彼此将对方的精华吸收进来,丰富了自己的味道,这许多菜,就这样既独立又紧密,既张扬又包容,互相取长补短,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味道。想一想,大锅菜不也正如农村人骨子里那股子坦诚直白、淳朴憨厚、友善相处、虚心善学、宽厚包容的性格吗?

大锅菜虽然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却是农村人割舍不下的乡愁。无论生活条件多优越,对大锅菜的情结始终难以忘怀。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