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世科 邓玲芳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民政局把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着力构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关爱服务各类资源、强化关爱服务人才支撑、持续提升关爱服务水平,切实推进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围绕“三个坚持”
构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
坚持“一盘棋”布局。三明市委、市政府每年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并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活动。三明市人大、市政协每年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建议、提案,有力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办理。
坚持“一把手”工程。自2022年起,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定期召开关爱留守(困境)儿童“周末早餐会”,高位推动工作落实。另外,自202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儿童关爱专项工作经费,为儿童关爱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坚持“一体化”落实。三明市创新制定17个重点项目清单、58项推进措施,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式管理促儿童关爱政策落实;围绕关爱保护“三个零”(零缺位、零容忍、零盲区),组织开展“日月守护·爱在身边”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筑牢“三个阵地”
整合关爱服务各类资源
构建“四级家园”。三明市以促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四级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在市级,投入320万元打造集“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服务于一体的市级区域性儿童福利中心,并顺利完成11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儿童集中到市级区域性儿童福利中心养育工作;在县级,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拓展机构服务功能;在乡镇(街道),着力打造儿童关爱服务主阵地,普遍建立儿童关爱服务室(站);在村(居),全面完成1940个村(居)委会妇女和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工作。
创建“课后学园”。三明市积极探索建立“1+N”课后服务模式。“1”是主体,即校内课后服务,由各级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N”是拓展和延伸,即依托社区、乡村少年宫等开展“六点半学校”“周末驿站”等多种形式的校外课后服务,深受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欢迎。
打造“成长乐园”。三明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乡镇(街道)、村(居)设立儿童成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公益服务。目前,已打造建宁县关爱服务指导中心、沙县区夏茂镇洋元村和南阳乡大基村“七色花”儿童成长学校等一批示范点。
建好“三支队伍”
强化关爱服务人才支撑
建好专职工作队伍。目前,三明市配有专(兼)职儿童福利工作人员2000余人,每年由市、县分级组织全员轮训,持续增强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好专业社工队伍。三明市依托市社工协会和市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培育扶持了一批儿童关爱服务类社会组织,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开展日常关爱服务。目前,全市已有儿童关爱类社会组织50余家。
建好志愿关爱队伍。三明市民政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务机制,链接政府、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招募关爱儿童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目前,全市各级共有关爱儿童志愿者1.2万余人、“爱心家长”1486名,采取“1+X”方式,精准关爱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儿童。
实施三项举措
持续提升关爱服务水平
提升关爱精度。三明市持续推广“345”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通过精准摸排、建档立卡、数据共享3个步骤夯实工作基础,细化分类监护、落户、辍学、亲情联络4大难题,采用层层挂包、爱心结对、社工服务、机构托护、个案化解5种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精准关爱保护,惠及3万余人次。
提升关爱温度。三明市以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地区为契机,大力推广“三聚三化”经验做法:聚人力,关爱服务专业化;聚财力,购买服务规范化;聚需求,关爱保护精准化,切实提升儿童关爱服务能力和保护水平。近年来,全市争取各级关爱服务资金1382余万元,开展各类关爱服务活动3016场次。其中,帮助困难儿童走出困境3249人次,开展课业辅导3.63万人次、心理疏导2065人次,慰问10651人,发放慰问金及物资价值223万元。
提升关爱广度。三明市民政局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和系统比对、入户调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变“被动查”为“主动找”,对困境儿童做到应保尽保。近年来,全市开展各类系统比对35次、入户调查839人次,召开座谈会33场,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和助学金4964余万元。
(据《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