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代表履职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基层工作者“轻装上阵”

■ 见习记者 侯进林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为基层减负是代表、委员持续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文山会海”到“督导不停”,从“台账主义”到“万事留痕”,基层“纸面治理”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许多部门充当起了上级政策措施的“二传手”,各类工作、政策落实以转发代办理,交给基层办理“一转了之”;其次,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与责任,给自身留出缓冲余地,各部门层层下压责任、层层压缩工作时限、层层督导检查;再次,为了完成工作要求和考核任务,各级部门要求“事事留痕”“会会要开”“账账要填”。种种因素的叠加,造就了“基层减负难”的时代之问。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繁复的基层负担,挑战了基层治理逻辑的正常实践,导致基层治理效能的“低效空转”,成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短板”。

非身历而不知其情,虽百闻而不如一见。要彻底解决基层减负难,就要多去基层、多接地气,了解基层的运转逻辑和基本情况,不能只看“精心制作”的台账,只听“美轮美奂”的汇报,只看“打造经典”的调研点。以笔者驻村经历观之,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更要多挑几担水,多背几袋化肥,多去老百姓的炕头坐一坐,才能够真正懂群众的需求,懂得基层干部的疾苦,了解基层运转的基本逻辑,制定出的政策才不会是高高在上的“纸上谈兵”。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经多次深入基层,先后写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脍炙人口的著作。这些著作无不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也是推动基层工作行稳致远的“灵丹妙药”。

基层治理要彻底减负,实现轻装上阵,决策部门要汲取毛泽东同志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于“民”,而付诸“行”。只有观念“接地气”,思想“有土味”,才能让决策与工作推动合乎实际,才能推动基层治理更加实事求是,让基层减负真正落地。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