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美娣 (上海)
1993年,我28岁,这一年,我当选为上海市金山县人大代表。
这届代表在金山人大工作历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既是金山县历史上最后一届(第十一届)县人大代表,又是金山区历史上首届区人大代表。
当时的我,是个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普通英语教师,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讲台上”。或许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一线的那股执着和认真劲引起了组织的关注,也得到了选民的肯定,让我这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成为一名人大代表。
一晃30年过去了。现在身为金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的我,回想当时初任人大代表时的青涩,不禁思绪万千。有几件事至今仍旧无法忘怀。
首次履职,让我急出一身汗,但从此我明白了要当好代表,就要多走走选区,多接触群众,多了解社会——代表是人民的代表。在当选后第一次代表团团组会议上,团长提出关于提交代表议案或书面意见的任务,毫无准备的我,急出了一身汗。后来通过学习请教,我明白了作为人大代表,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反映好来自选区选民的意见和呼声。从此,在履职的五年间,我开始了中学、小学、幼儿园、街道、卫生院等选区的走访,开始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旅程,年复一年。因为多次走访,山阳街道的那些大伯大婶们、山阳卫生院的那些白衣天使们认识了我,见证了我这个因被宣传为“好老师”而当选的人大代表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合格称职的人大代表”。在年复一年的走访中,我听到了许多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声音,我认识、了解了社会,也为我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首份书面意见改了又改,当我在代表团会议上把它送到每个代表手里,请他们附议并得到同意时,我信心大增。特别是意见得到采纳时,更坚定了我反映民声、为人民行使代表权力的决心——人民代表为人民。对于当时写惯了教案的我来说,要写出一份有质量的意见,确实是一个挑战。待意见内容定下来后,终于写成了平生第一份代表书面意见——现在还依稀记得是关于增加朱石线班次,方便山阳老百姓出行的意见。1993年4月参加金山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时,在代表团会上,我怯怯地拿出书面意见,依次送到每位代表面前,请他们签名附议。从此,在代表任期的每一年,我都会提交一到两份代表书面意见,把选区群众的所呼所盼反映上去,有关于教育的,有关于教师待遇的,有关于卫生工作的等等,而且每份意见都争取10位以上的代表签名附议。青涩,却也是一种执着。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也很自豪。选区选民选了我,我为选民尽了责。
在金山区首届人代会上,我没想到竟成了市人大代表候选人。
我知道选上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一直把它作为组织对我五年履职的肯定,把它作为我人生的一种激励。再为人大代表,我多了一份自信,当然这还包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1997年,撤县建区。按照上级有关决定,十一届金山县人大代表自然转任金山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我参加了金山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我被代表团推荐为市人大代表候选人,而且最终成为正式候选人——上会票决。开会当天,只见候选人大头照被张榜公布在会场——石化工人影剧院入口处,照片中的我透着青涩和书生气。
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依旧很忐忑,既有被动成为“公众人物”的忐忑,也有认为自己还不够格的忐忑。所幸,这份忐忑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五年的代表履职生涯为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视角,让我从实践的角度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使我更深层次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今,我已经从青涩转为了成熟,这份成熟更多地表现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也因为这份自信,支持我更好地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