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曹 众 崔 晶 宋木直
“预算联网监督旨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建立健全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预算审查监督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审查监督内容的翔实性和时效性,增强审查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6月至12月,省人大常委会用了半年左右时间,即在当年12月18日,完成13个市(地)、125个县(市、区)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全覆盖建设,实现数据联通和有效使用。
基础在建
开展预算联网监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要部署的具体举措。
2023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四五”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发展规划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发布。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永康在第一时间对此作出专门批示并提出具体要求,副主任聂云凌随即带领常委会预算工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标对表《规划建议》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研究制定本省贯彻落实措施,紧锣密鼓召开由人大代表、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市(地)人大常委会及预算工委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参加的统一思想、征询建议、调研论证、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各类会议20余次。
在《规划建议》出台3个月后,即2023年8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十四五”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发展规划建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划建议》出台的本省《实施意见》,宗旨是用数字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智监督,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由过去的经验型、估计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成禹说。
功能设计是系统建设的核心所在。刘成禹介绍,为了确保实现上下贯通、数智赋能、节约成本,该系统建设采用了“省级统筹、两级部署、三级建设”模式,由省级统一开发系统、制定数据标准规范,依托国家政务外网和各设区市政务云端系统,实现了系统编码体系、数据标准规范、联网方式和信息安全体系的“四个统一”,形成了监督数据总览、预算审查、预算调整审查、决算审查、执行监督、国有资产监督、专项监督、债务监督、审计监督、政策法规、代表服务11个功能模块。
“这些功能模块既能为预算决算审查、审计整改监督、国资管理监督等法定议题服务,也能为政府债务、预算执行等日常监督提供支持。”系统开发方负责人王刚介绍,该系统将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系统设置了非税占比结构、政府预算的收入和支出进度、政府债务风险等多个维度指标的预警“红线”,通过数据自动捕捉功能,对各类预算收支,政府债务限额、余额等数据信息的智能分析和逻辑判断,实现了自动预警。
重点在联
打破信息壁垒,依托政务云,实现横向联通、纵向贯通,黑龙江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更直观、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
“横向上,系统实现了人大与财政、审计、国资等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纵向上,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数据的上下贯通。”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朱长德介绍。
“登录系统后,点击任意一个模块,都会看到详细的菜单内容,再逐步点击下面一级级界面,就会‘一镜到底’地看到审查和监督事项的‘过程档案’……”这是2023年12月21日,在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开展的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操作培训会议上,工作人员的一段演示介绍。
“这套系统具备查询、预警、分析、服务等功能,形成了一套功能完备的体系,可以实现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大账本数据的全口径审查,实现对项目预算、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重点监督。”这是黑龙江省各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的共识。
在互联互通中通过智能化的数据资源共享,持续提高了“国家账本”透明度,以准确而全面的数据作为客观支撑,变“静”为“动”,对数据进行高质量统计分析,赋予新活力,联出新能量和新价值。
一方面,系统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财政数据进行“清洗”、标识和分类,快速实现在线实时查询,并结合特有的算法自动得出统计分析结果。与过去简单的时点数据相比较,系统中数据的丰富性和纵深性都实现了跃升,极大地增强了翔实性和时效性。(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