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主治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市两江新区在街道、社区试点兴趣班、社团课,让居民学在一起、乐在一起、干在一起 ——

“社区学院”火了!

■ 郭晓静 张 莎

近日,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一间小小“画室”里,11位学员专心致志地跟着老师冯小玲临摹油画《浪漫的海滩》。“不着急,我们从帆船开始,先构图……”在冯小玲的耐心引导下,学员们的创作渐入佳境。

73岁的尹必芝学绘画1年多了,她说,在这里自己不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还参加了社区举办的画展,心中自豪感满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文化、艺术、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美好需求快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如何实现“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两江新区在全市首创“兴趣两江”居民服务项目,试点通过开设“社区学院”,引导居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等自主分组建立社团,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试点两年来,两江新区依托“社区学院”开设的“兴趣课堂”深度链接居民,构建起兴趣、培训、活动、展示、评价一体化的服务闭环。

“订单式”开班

搭建群众精神家园

“我们街道有大量公租房居民,如何把他们团结起来?没有文艺特长的人也有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供给怎么增强?社区可不可以从一个单纯的生活空间变成精神家园?”康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斌坦言,这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是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最早的混合型社区。该社区逐步完善居民养老、托幼、安全等刚性需求,但居民的文化、艺术、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如何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的群众精神家园?经过综合研判,两江新区决定以居民的共同兴趣爱好为突破口,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开设“兴趣两江”“社区学院”,并在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及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开展试点。

“社区学院”第一要务是聚人气、升热度。

两江新区给出的方案是“投其所好”,发动居民自主定制兴趣社团课程表,并据此提供“订单式”服务。

康美街道先后12次深入金竹苑社区的小区、周边园区,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讨论、街边随访等形式,对居民是否支持兴趣班、需要开办哪些兴趣课程、对课程有何期待以及社区有多少文艺能人、群众有哪些兴趣爱好等17个问题展开调查。

一时间,“社区兴趣班”成为金竹苑的热词,居民的“兴趣订单”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社区。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金竹苑社区建立了艺术、体育、科技、文化、便民服务5大社团联盟,下辖巧思手工、启迪智慧、碗碗茶闲聊等34个社团。同时,建立由康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社团联盟总指挥、社区党委书记担任副总指挥、5大社团联盟盟长和34个社团团长为指挥员的工作专班,确保周周有课程、月月有活动。

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则通过小院议事、真情走访等调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平台,开展全方位问卷调查,让居民自己制定“课程表”,组建了太极拳、快板、腰鼓、象棋等11个社区兴趣班。

为了给“社区学院”提供学习场地,处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关键期的邢家桥社区想方设法整合各类阵地资源,确保顺利开课。

在邢家桥社区,绘画、象棋、手工编织班是在一个30多平方米的街边门市里上课;舞蹈、走秀、音乐班课程在过去辖区工商所搬走后的办公场地开展;快板、腰鼓班课堂设在小区院坝一块空地……

“我们这里基础条件的确有限,但社区尽最大努力支持我们发展兴趣爱好,人情味很浓。”73岁的尹必芝和71岁的尹必珍既是姐妹,也是绘画班、音乐班、手工编织班的同学。她们说,大家画画所需的颜料、画板、画笔均由社区提供,自己没花过一分钱。“我们每节课准时参加,乐享其中,有种重回青葱岁月的感觉。”

织密友好互助网络

居民由“观众”变成“主角”

一个竹筒、一根竹竿,就地取材制作的竹节成为舞蹈中的节奏道具,居民何开碧自编自导竹节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她曾带领舞蹈队前往北京参加全国舞蹈赛事,并斩获大奖。

17年绘就3000余幅唐代仕女图,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变出”惟妙惟肖的图画,居民范平的绘画作品曾在北京奥运会展出,还被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永久收藏。

79岁的彭应贵,16岁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戏曲训练班,师从宋桢柏、刘天振等名家,学习音乐理论创作,将所有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川剧中。1993年退休后,他便开班讲学,培养新人,致力于普及川剧。

……

这些“藏”在辖区的文艺达人在问卷调查和邻居力荐后“浮”出水面。

为破解以往社区活动“干部干、群众看”的难题,试点街道、社区除邀请国家一级太极教练等专家级老师进行授课指导外,还挖掘出一批辖区内热心公益事业、拥有专业特长的社区志愿者,建立师资管理团队,让本土能人服务居民。

如今,热爱文艺又热心肠的何开碧创办了竹节舞、太极拳、腰鼓等多个社团,老伴在民乐社团拉二胡,女儿张丽玲也在她的影响下创办了“起舞榕树下”社团,教授舞蹈。

范平则成为剪纸绘画专家,被附近多个社区邀请为居民授课。

身边人担任老师,促使居民参与度更高,不少居民也由“观众”变成“主角”。

金竹苑社区广场上,大妈大姐们跟着年轻老师刘甮君学习时下流行的网红舞步。

23岁的刘甮君是市内一所学校的舞蹈老师。因为妈妈、姨妈时常在康美街道剪纸班上课,她也毛遂自荐,每周一晚上来教大家跳舞,为兴趣班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日,金竹苑社区非洲鼓社团学员们穿上红马甲、背着非洲鼓,走进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学员们还将关爱老人、残疾人纳入每周的课外活动,为大家带去关怀。

在试点街道、社区,“社区学院”已不单纯是社区兴趣活动,而是以兴趣为纽带,织密友好互助网络,将过去游离松散的个体,团结成乐于行善、解难帮困的志愿者。

“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家天天在一起上课,邻里间的关系更融洽了。”71岁的非洲鼓社团学员陈启惠住在金竹苑社区十几年了。她说,过去邻里之间谁也不认识谁,偶尔会有磕磕碰碰,拌嘴怄气。而现在,在共同学习、排练、比赛中,大家增进彼此交流,就算有了小矛盾都一笑而过。

邢家桥社区合唱班班长孟吉伦的老伴前一阵出了交通事故,伤势严重,班里的同学自发给他捐款补贴医疗费用,街道和社区干部还时常上门去看望。孟吉伦说到这些,眼眶红了又红。

形成正向激励

“点燃”居民内生动力

“以前社区有事,得发点礼物,居民才来。现在他们主动来、争着来。”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鑫从2008年社区成立以来就在此工作。她记得,社区成立初期想组建一个50人的合唱队参加街道比赛,一两个月时间换了几拨人,勉强搭起来的队伍人心不齐、效果不理想。现在准备一场节目,社区只需要发一个通知,很快就能排出一台质量颇高的演出。

在邢家桥社区中心地带,有一个由居民们共同管护的“生态花园”。这个“生态花园”的前身是一片违章搭建地。邢家桥社区通过整合艺术家资源,将其精心设计修整为“生态花园”。艺术团队完工后,由60名“社区学院”学员组成的“生态花园”先锋志愿者进场,他们分工明确,按时浇水,时时清点,共同维护身边的“小而美”。

“各种社团和兴趣班的居民群众平时学在一起、乐在一起,有事时自然能干在一起,主动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对此有着深刻感受。她说,“社区学院”对居民形成了强大的正向激励,而这种激励,又“点燃”了居民向美而行的内生动力:试点街道、社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演;社区为学业进步的居民办画展、摄影展、手工艺展;学习成效在街道、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上呈现,促使居民从“跟学”到“乐学”……

两江新区还对“社区学院”中涌现出的有突出表现的志愿者建立了志愿积分兑换奖励机制,并将其纳入社区“千人故事”“两江榜样”等典型选树候选库,构建起兴趣、培训、活动、展示、评价一体化的服务闭环。

如今,在“社区学院”学习优异的居民,已成为学院老师或社区贤达,同时也成了基层治理带头人。居民的家园归属感、社区认同感显著提高。

两江新区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兴趣两江”正在建设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化赋能后的“社区学院”将在两江新区全域推广,实现质效跃升,使基层治理活力焕发。(据《重庆日报》)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