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乐新 (河南)
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不断探索把握新时代人大事业发展规律,丰富人大制度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提高人大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人大是党领导下的重要政治机关。开展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第一,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了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大原则、思路举措、重点任务。开展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遵循,紧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需求,选好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往高处走、往实处做、往深处钻。第二,要坚持党对理论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要研究课题都要及时向同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党组请示报告,确保理论研究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
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中心工作、破解工作难题、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参谋作用。开展人大制度理论研究,必须立足本地区发展大局,与人大制度和人大依法履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聚焦本地区大局。必须主动及时跟进同级党委的工作部署,密切关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紧扣中心、找准定位,科学选题、精心策划,切实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使理论研究工作与改革发展大局贴得更紧、靠得更实。要立足人大工作。要针对当前人大制度、人大工作发展完善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及各级人大正在做和准备做的事情为重点开展真研究,研究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可转化性。例如,立法工作方面,要深入思考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小切口”立法、协同立法,突出地方立法特色,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监督工作方面,要围绕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开展研究,围绕开展跨区域人大联动监督开展研究;代表工作方面,要研究如何提升代表素质、严格代表履职管理、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提质增效,在法律框架内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要关注基层实践。人大理论研究的源头在实践,人大工作创新的活力在基层。近年来,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站点问政”“板凳议事会”“线上议事群”“村民代表提案制”“村民代表联户制”等多种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要始终坚持实践导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研究思路要结合实情。要从国情、省情、市情出发,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历史与现状,探索民主政治与人大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从实践中寻找答案,从群众中汲取营养,角度要新,层次要高,思考要深,增强理论研究现实操作性。第二,研究课题要紧贴实际。要着眼新时期人大工作实际,针对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讨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进一步做好新形势地方人大工作、怎样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第三,研究成果要用到实处。研究成果转化是理论研究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用以指导推动工作,这样的理论研究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价值。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好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提高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效率。要注重把经过研究探讨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运用到人大工作的实践中,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