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亮 (陕西)
家乡人每到端午节前夕,就早早地开始张罗着采摘粽叶了。
我家门前有一片芦苇林,那是土地下户时生产队里按人按户分给大家的,每年大家都在各自的苇林里采摘苇叶,准备端午节里包粽子。除了采摘苇叶之外,还要在屋后的山上采摘槲叶,槲叶是一种槲树的叶子,其形大如荷叶,为多年生灌木,木不成材,易弯曲,且生长缓慢。据《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
难怪家乡人对槲叶粽情有独钟。打我记事时起,家乡人就用槲叶来包粽子了。每年光是煮粽叶就像是一个隆重的节目一样。
端午节的前两天,父亲就在厨房里准备一摞子劈好的干木柴,母亲打水烧火,先把采摘好的苇叶和槲叶放在大铁锅内,还不忘在自家菜园边割一大撮黄花叶子盘在锅里一起煮。
由于白天忙于农事,煮粽叶多是在晚上煮,在煮粽叶的间隙里,母亲就忙着淘洗一种名叫三月黄的大豆,泡胀了准备第二天包粽子用。当锅内发出“咕咕嘟嘟”的声响,满屋子里都会氤氲着粽叶的香气。闻着这奇异的香味儿,我们这些娃娃们可馋坏了,每一年在煮粽叶时,都是这袅袅的诱人的香味伴随着我们进入梦乡。
先把粽叶一片片擦洗干净,再把苇叶和槲叶分别摆放在竹笼里,淘洗好米,这就可以包粽子了。苇叶一般包成三角形或菱形,槲叶则包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先把一片片槲叶拼摆在一起,中间舀一勺原料,再小心翼翼地把四周对折,外边再用一片槲叶环绕包平,用黄花叶子捆绑好,这就成了美观大方的槲叶粽子了。在这些各式形状的粽子之中,为了便于区分和满足家人不同的嗜好和口味,灵巧的母亲总是分别包着不同的种类,有高粱米粽子、黑米粽子、小米粽子、大米粽子、蜜枣粽子、大豆粽子和板栗粽子等。
每包好一个粽子,都要用煮好的黄花叶子捆绑结实,防止煮“开花”。勤劳的农家百姓,她们总是能利用大自然赐予人们的芳华来调剂生活。用黄花叶子来绑粽子,在锅内高温焖煮,不会产生毒素,要比用其他工业丝线放心,而且是最原始且最安全的一种天然植物。
刚刚煮熟出锅的槲叶粽子,个大饱满,气味芳香,使人忍不住解开黄花叶子,展开槲叶,馋嘴猫儿一般猴急。撒上一点白糖,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夹一块送入嘴里,那种黏糯融入了槲叶的奇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香甜,使人欲罢不能,接连吃上两三个还依然感觉意犹未尽。
在过去的艰苦年代里,由于农村没有通电,更没有冰箱可以存放粽子,人们于是把包好的粽子装在竹篓里,用一根绳子吊放在水井内的水面之上,这样就可以短时间内保鲜。但即使这样,最容易变质的还是苇叶粽子,只有槲叶粽子耐存放,尤其是纯大米的槲叶粽子,在低温下可以存放一二十天也不会变质。
如今吃过了不同地域的各种口味的粽子,大多是用竹叶、荷叶、玉米叶、芭蕉叶等包成的,什么火腿粽子、腊肠粽子、腊肉粽子、蛋黄粽子……但都不及家乡的槲叶粽子香甜,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