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杰 (浙江)
艾叶飘香,龙舟竞渡,粽香四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其独特魅力,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此节日之起源,虽众说纷纭,然屈子忠魂,投江明志,最为世人所传颂。《楚辞·九章》有云:“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屈原之高洁,恰似那粽中之米,纯洁无瑕,其精神长存,激励后世。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太平御览》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今之粽子,其由来已久,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从北到南,粽子的风味各异,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画卷。
北方粽子,以甜为主,黄米与糯米交融,内嵌红枣、豆沙,偶有果干点缀,甜而不腻,象征着生活的甜蜜与和谐。其形四方或长条,简朴之中透露出北方人的质朴与实在,正如《论语》中所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北方粽子,虽简单,却饱含深情,是对家国情怀的朴素表达。
江南水乡,粽子则另辟蹊径,偏爱咸香。精选糯米,裹以鲜肉、咸蛋黄、香菇、笋丁等珍馐,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挑逗。《吴郡志》有载:“端午日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杂以粟、枣、杏仁、赤豆,谓之粽。”这不仅是对味觉的享受,更是对生活细腻品位的体现。江南粽子,外形精致,尖角凌厉,如同江南园林之巧夺天工,每一口都是对美的鉴赏。
广东粽子,集南北之大成,更显创新之风。咸肉粽、瑶柱粽、腊味粽,乃至鲍鱼粽,无不展现出广东人对食材的精挑细选与烹饪技艺的炉火纯青。《广东新语》有云:“五月初五为端午,以菰叶裹糯米为粽,或加以鸭蛋、猪肉。”其中,枧水粽更是独树一帜,晶莹剔透,Q弹可口,是甜粽中的上品,寓意清正廉洁、心灵纯净。
西南之地,粽子则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风情。云南竹筒粽,采用新鲜竹筒为器,糯米与山野之味相融,烤制而成,竹香四溢,自然之味跃然舌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情此景,恰如《礼记·月令》所言:“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自然与人文,在一枚枚粽子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包粽之法,亦是学问深厚,各地有异。或紧或松,或三角或四角,捆绑之绳,或草或丝,皆有讲究。食粽之时,或配以白糖,或蘸以酱醋,各取所好,风味各异。家家户户,端午前夕,围炉共包,言笑晏晏,亲情与文化在此刻得以交融,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不懈追求。
总而言之,粽子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糯米之醇厚,包裹着对先贤的缅怀,对家国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在每一个端午,无论南北东西,无论甜咸之争,人们共同分享的,是一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正如诗人陆游所言:“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在这传统佳节里,让我们一同品味那穿越时空的香甜与咸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