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瑞平 (河南)
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我认为端午节一定要过的。
年少时,喜欢过端午节,是因为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仪式,让我充满了期待。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腰间已别上镰刀、系着绳索,准备去村外沟渠旁割艾蒿了。小时候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一大早去割艾蒿。后来才知道,踏着晨露割艾,俗称“采百草”和“踏百草”。据古书记载:此日晨采的艾蒿,治病或驱除毒虫最有效。而“踏百草”是男子成长中祛灾避祸的一种方式。清康熙年间,有《李氏族谱》称:“端午清晨,男夫赤足于草行中,尽沾露水……以祛夏秋痈痛之苦。”
母亲忙着把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进锅里,再挑选几片新鲜的艾叶放进去同煮。蒜是地里新收的,透着水灵。鸡蛋是刚从鸡窝里捡回来的,还带着余温。早餐食艾叶水煮的大蒜、鸡蛋,据说可避“五毒”。中午吃炸菜角和糖糕,菜角和糖糕的皮儿是白面用开水烫后加上菜油揉捏成的,菜角的馅儿是把鲜嫩的韭菜和劲道的红薯粉条切得细细碎碎,一起调拌而成的,糖糕里面包的是掺了油酥的红砂糖。刚出油锅的菜角和糖糕外表金黄焦脆,内里软糯香甜。
祖父则找来一个大碗,盛些用雄黄兑好的酒。用手指蘸着,挨个在我们的脑门上画个“王”字,他说这样我们便成了“小老虎”,各种毒虫见了我们都会逃走的。剩余的雄黄酒,他仔细地洒在屋内的角落里,用来驱蛇。儿时,我对此深信不疑,《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不就是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的吗?
祖母把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缠绕在一起,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上。用零碎花布缝成各种形状的香包,里面放上朱砂、雄黄,挂在我们的脖颈上。后来得知,拴五色丝线的风俗,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认为五色是吉祥色,有避邪驱瘟的寓意。
而今,各种外国的“洋节日”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反观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出现了日渐衰微的现象。孩提时代过端午节的情景愈发让我怀念。闲暇之余,就想了解更多端午节的知识。于是,查阅资料方知,五月初五过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开始提到端午这两个字的是晋朝大文豪周处,他在记载地方风物志的《风土记》中,第一次提出了“端午”的概念。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叫法是从晋朝才开始的。
诗人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的起源真的是因为屈原吗?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的意识里,端午节一定是因屈原而兴起的。不仅是因为李白称赞他“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也不仅是鲁迅对浪漫瑰丽《楚辞》的评价,“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更不仅仅是因为屈原的出现,让中国文学从集体吟唱走向个性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从雅颂贵族唱诵到民间民歌题材,让中国文人从此有了“骚人”的雅称。而是因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屈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品质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肌理。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从台湾来到湖南汨罗和湖北秭归,感慨地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蓝墨水的上上游是秭归。我觉得我现在写诗,是在参加一场接力赛……因为这是整体的民族文化感。”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习近平总书记数赞屈原,赞叹其忠心向国、廉洁清正,并多次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名句来阐述爱国主义精神。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流放途中的屈原得知楚国灭亡,复国无望,悲愤不已,投江自尽。他的生命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陨落在汨罗江中。然而,两千多年来,他高洁的情操,已然成为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和灵魂!
端午节,是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度过、去纪念、去传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