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王 军
近日,江苏南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向全市上下发出动员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在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勇担使命、多作贡献,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需要各方的担当作为。南通市海门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为推动经济向好发展向新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制度供给
海门区东布洲湖畔会客厅是一个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东布洲科学城拥有亚洲最大的模式动物基地、国内最大的同位素药物安全评价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功能平台,集中了200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集聚了近百名留学归国人员、5000多名各类产业人才。
“将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设在科创最活跃的地方,有利于更好更集中地听取创业人才、归国人才的意见建议,更快更精准地将这些来自科技一线的信息转化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顶层设计。”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海门区人大常委会将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人大工作五年规划,作为年度重要监督议题,拟作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用重大事项决定权不断破除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要重视、剖析、运用好‘独角兽’企业发展的经验成果。”“应继续创造各类基金落地的条件,为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各取所需的投资服务。”一条条真知灼见在东布洲湖畔会客厅立法采集点逐步汇集起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据和民意支撑。
助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南通市拉升城市产业高度和层次的重要抓手、重大机遇。海门区作为南通城市的副中心,如何在长江北岸先行区建设中加快布局、争取主动?海门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们聚焦这一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两港两城先进制造业发展。”“用活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资源,打造沿江科技重要增长极。”一批建设性意见建议被交予区“一府一委两院”办理。
海门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区委“打造北上海、新苏南第一门户城市”目标确定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科技招商等方面的工作报告,开展“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调研,放大人大代表经济运行观察点作用,不断助力落实“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的战略要求。
国家级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临港集团谋划共建“漕河泾”品牌园区,这将是长江北岸先行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海门区人大常委会将其与复旦科技园的协同共建情况纳入开发区人大工作的重点项目,听取宝山—海门共建跨江示范区、推进与嘉昆太协同发展情况,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不断赋能经济增长新优势。
助推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成势
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和鲜明特征。
在海门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海门街道、滨江街道、余东镇代表团20多位代表提出《关于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议案》被确定为大会议案,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本区域现阶段发展任务的准确判断。
海门区人大常委会将助推服务业高端化集聚化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应有之义,作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重要内容,列为重点课题,融入工作评议,安排调研视察,推动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全区服务业增速达到5.8%,你认为最大的支撑是什么?接下来发展的瓶颈有哪些?”“你认为推动总部经济落地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业链高价值环节集中,我们的生态链准备到了什么程度?”
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区委点题监督要求,派出调研小组紧扣关键问题开展“产业转型示范区”“跨江融合示范区”“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督查。
“推动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要站在未来几年交通格局重塑、到长三角参与产业分工和竞争的大视野来谋划定位。”“高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产业的链式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空间,要坚持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战略。”人大代表们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在督查中被逐渐汇总起来,形成的督查报告及时向区委常委会报告,被吸纳进有关专项规划、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