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带兵 明桂玲 (江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载体,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高地”。江西省鹰潭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高标准推进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代表联络站在制度建设、作用发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拓宽人大代表“履职路”
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实现“数量建站”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质量建站”。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工作目标,按照“高标准、重特色、创一流”的基本原则,鹰潭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创星级代表联络站活动实施意见》,在站点选址、站内布局、室内设计、作用发挥上下功夫,确保代表联络站实现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行,为人大代表搭建好履职“大舞台”。
延伸联络站“触角”,做到人民群众走到哪里,代表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进一步加强与流动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解决在外打工、经商、办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事,贵溪市在流动人口有5万多人的义乌市设立了驻外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断加强与流动代表和群众的联系。洪湖乡设立线上代表联络站,联络站活动更有成效、代表作用更加彰显,使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更加宽广,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务实生动的“洪湖实践”。
开通民声诉求“直通车”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鹰潭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移动”等方式,下楼入院,全天候联系人民群众。从乡村振兴工作、集体经济壮大等重要课题,到本土产业培育发展、本地能人返乡创业等关键工作,再到公厕脏乱差、天然气不通、自来水不畅等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征集社情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便捷、流程更加高效。
“走”出去、“听”民意。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双一号工程”、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中心工作,走进选区、田间地头、老旧小区、民生实事项目现场,为群众解民忧、办实事。大到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小到小区环境整治都依法让群众参与,真正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
网格管理,将问题“一网打尽”。结合基层治理实践,积极探索代表履职新途径,鹰潭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出“网格连万家、代表传民声”特色品牌和创新经验。通过实行“人大网格”,畅通了代表收集民意渠道,群众依托所属网格平台,随时反映合理诉求。人大代表深入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面对面开展互动交流,从而实现代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数字赋能,让民意“触手可及”。以江西数字人大为牵引,鹰潭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大代表履职深度融合。以移动终端为媒介,形成民主民意“征集、分析、交办、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真正让人大代表服务群众“零距离”,服务时效“零时差”,专业服务“不打烊”。开通代表直播间,与群众互动,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和解答,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打造代表履职“新引擎”
健全完善意见处置机制。建立党政联席会议等工作例会通报制度,进一步压实意见建议办理责任机制,实现问题“真解决”、代表“真满意”。鹰潭市各代表联络站形成收集汇总、登记受理、分类交办、跟踪督办、答复反馈的工作闭环,各联络站在办前、办中、办后各环节全程发力,充分把好交办关、督办关、反馈关。为更好回应群众,提高办事效率,站内设立“回音壁”板块,台账式张贴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情况,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诉求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设立建议办理专项资金。为有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市本级以及各区(市)均设立40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建议办理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专门用于代表进站接待选民群众,切实解决选民群众对修桥补路、畅渠修闸等政府无项目安排、无资金拨付渠道、工程量小、资金投入少、受益群众多、见效快的民生实事。
科学评估代表履职成果。开展代表履职述职,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规范述职内容、程序、组织形式、结果运用等,开展满意度测评,并将述职和履职情况记录代表履职档案,既促进了代表履职的动力,又使选民了解自己选举的代表都做了哪些工作。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将接待选民、议案建议、视察调研、学习培训、参加会议、述职情况及其他活动等动态性分值量化,将积分与个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发展入党等工作挂钩,作为换届时是否推荐其连任的重要依据,使代表履职有了“风向标”,提升人大代表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代表主动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