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山西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报讯 (记者贺 佳) 10月15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科技厅负责人刘俊义表示,近年来,山西省把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设立省级(产业发展类)基础研究计划联合项目,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连续实施7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400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以上,传统煤电机组的实际变负荷速率达到3%,YE5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填补了一级能效节能产品国内空白,煤层气单井最高产气量超15000立方米/天,特种钢材料、超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衬底、锂电池隔膜、钠离子电池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等新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山西省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解决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基础薄弱问题的重要任务,深挖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聚科技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2家、省重点实验室17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市两级新型研发机构155家,层级多样、品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得到新提升。山西省以“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成立了省级工作专班,制定印发“1+5”配套支持政策,许多政策属全国首创。“晋创谷·太原”“晋创谷·大同”已先后实体化运营,“晋创谷·晋中”已具备挂牌条件。建成6个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6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综合性和20个领域类中试基地,培训技术经理人357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体系更加完善。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把破解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作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的重大举措,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刘俊义介绍,山西省制定出台《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实施细则》,实行“揭榜挂帅制”“验收备案制”“里程碑制”和“双主持人”制;六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率先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科技成果多维价值评价工作指引(试行)》,建立健全了山西特色的科技成果“五元”评价制度。

此外,科技助农惠民也呈现出不少新亮点。山西省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有机旱作、特优农业、耕地保护、种业振兴4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攻克一系列外品内培、南果北种技术难题;围绕服务人民健康,实施新冠疫情防控专项,先后引进20多名国医大师、院士、岐黄学者,培育500多名省级“优才”;自主研发的新药“LM49片”“柴归颗粒”获临床审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成功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西分中心。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