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茜 (四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人大常委会把构建“民声呼应”长效机制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重要抓手,推动代表作用发挥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中,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系”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充分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愿呼声,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加强“民声呼应”载体建设
串联“家站”架起连心桥
按照方便代表联系选民、方便代表开展活动的原则,船山区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家站”建在居民聚居点、村(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等人群聚集处。截至目前,船山区共建代表“家站”47个,其中产业园区代表之家2个。同时,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大力开展代表“家站”创特色、创精品、创示范活动,力争做到一镇一精品、一片一示范、一街一特色。船山区育才路街道犀牛社区代表联络站大胆探索项目监督“三问三承诺机制”,有效助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船山区龙凤镇人大创新“345”工作法,坚持做到组织代表联系选民有质量、参与中心工作有声音、发挥代表作用有平台;船山园区代表之家明确“1+3+N”的职能定位,充分整合资源,深入车间一线,成了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代表之家和联络站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为推动人大代表高效履职夯实了基础。
健全“民声呼应”应答机制
推动代表一线履职尽责
根据代表选区、职业行业、个人意愿、专业特长、产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船山区人大常委会将全区2名省人大代表、53名市人大代表、280名区人大代表以及633名乡(镇)人大代表按照“应进必进、就近就便”原则编入代表“家站”开展活动,实现了省、市、区、乡(镇)人大代表全部“进家入站”。同时,为促进代表有效履职,避免“家站空转”、代表“空跑”,进一步健全代表固定接待日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通过定点接待、入户走访、群众坝坝会、板凳会、发放代表联系卡等形式,多途径多渠道接地气、察民情、听民声,把工作力量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集中。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做好梳理、交办、上报,督促承办单位落实。为客观评价代表履职的质效,区人大常委会还创新建立了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制度,建立代表个人履职档案,实行百分制量化积分,作为代表评优、推荐的依据,切实激发代表比学赶超的履职积极性。
坚持“民声呼应”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船山区老城区因发展早、后劲弱,导致“老建筑、老模式、老矛盾”三者交织。2020年年初,正式启动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并依托项目实施区域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全过程中坚持以民意为导向,改前,走访、调查摸清群众需求;改中,督促施工单位把更多气力花在看不见但群众真正需要的地方;改后,积极配合街道、社区指导老旧小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焕新”老旧小区“常新”。目前,船山区共改造老旧小区352个,涉及741栋楼、26725户居民,基本实现了老旧小区“自管自治”,切实推动小区居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区人大常委会还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建立“民生实事清单”,架起社情民意连心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切实把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