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 蔡慧杰 (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主题,不断探索创新,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努力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发挥人大作用。

依法依规做好引导

把握治理之要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通过参与地方立法、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普法宣传等方式推动法律法规在基层落地落实。创新实践探索人大“五位一体”体系化监督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政府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矛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同时,聚焦全市大局、民生大计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作出《关于加快建设育儿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决议》,盯住群众忧心的“一老一小”民生要事,积极推动化解制约社会治理的短板及问题。

基层人大要依法行使好法律赋予的基本职权,为基层治理提供全面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加速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一要夯实法治基础,高标准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着力让基层最真实、最广泛的民意直达立法机关,以良法来保障基层治理的实践。二要增强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主动自觉。对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及社会和谐稳定的改革创新举措等,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民意支撑。

构建人大参与闭环路径

提升治理之效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深入践行到监督工作全链条,围绕平安建设、生态环境、物业管理等基层治理核心内容开展跟踪监督,连续五年将安全生产纳入监督议题。坚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共同参与监督,服务群众所需、治理所需,形成了“监督议题—群众来选题,治理难题—群众来反映,整改落实—群众来评价”的群众参与机制,探索出一条“群众—社区(社会组织)—基层人大”的民主监督有效路径。

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地是人大参与基层治理的主题主线,通过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把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精神真实地贯彻到基层治理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而充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基层治理中必须始终落实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站在人民立场,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才能汇集更澎湃的力量去推进改革发展。

“数字化+站点”建设

架起治理之桥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以体系化推进规范提升,切实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单元建设,形成了“1(市联络站)+12(镇街联络站)+122(村企联络室)+153(联络点)”联络站点布局体系,为各级人大、人大代表融入基层治理搭建平台。同时,创新拓展数字化民意收集通道,灵活运用“两码”“海宁人大钉”“快解钉”,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便利度。为破解村(社区)治理难题,探索设立“人大社会建设工作基层联系点”,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相关部门三方力量,打造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

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途径与渠道,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是基层顺利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基层代表联络站(室、点)的不断完善优化,基层单元运作机制的不断健全,有效构筑起代表与群众之间、代表与政府之间的快捷通道,包括“两码”“海宁人大钉”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同时配合“楼道议事会”“工程改造监督团”等群众自发组织的平台,共同织就了群众、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让群众感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推动代表“双岗建功”

广纳治理之策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双岗建功·三联三督”主题活动,支持和保障代表立足本职作奉献、为民履职有作为。发挥担任村社党支部书记的市镇两级人大代表作用,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走进村社网格,宣讲好方针政策,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支持他们立足代表岗位,积极履职,提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收集群众反映的关键小事、治理建议。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也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供了指南、规划了路径、拓宽了空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人大代表如何更多地深入基层、走进群众,避免只做会议代表,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培养锻炼了一批知民情、守法律、懂管理、有情怀、会协调的新时期优秀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在海宁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