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群众无小事 履职暖民心

■ 曹德锋

岁月如歌。屈指一数,我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大常委会结缘已经31年了。在人大常委会机关这个大家庭里,有我忠诚履职的工作足迹,有我相处融洽的领导同事,更有让我感触最深的真谛:群众的事无小事。我们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促发展,让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有了更真切的获得感。

提升代表履职质效

我1982年3月参加工作,1990年7月至2021年6月供职于泰州市姜堰区人大常委会,先后任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科秘书、副科长、科长、人事代表工委副主任、主任;2006年至2016年,当选姜堰市(现姜堰区)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市(现姜堰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人大代表为民代言,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很重要。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多种原因,人大代表履职素质参差不齐,所提议案建议质量不高。为提高代表建议质量,我采取多种形式调研,并与镇街人大秘书及机关代表小组联络员交流,在摸清实情基础上,自编培训材料,就“人大代表履职”“如何撰写代表议案建议”“‘人大代表之家’建设”等内容,对人大代表、镇街人大秘书开展专业性培训和针对性辅导,总计培训50多场次,培训人数达8000多人次。经过多年轮训,把好了代表“素质关”,代表议案建议质量逐年得到提升,至2016年年底,100%的代表议案实现了有案由、案据和方案,90%以上的代表建议达到了标题明确、内容具体、一事一案的要求。议案建议质量提高,代表交出了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答卷”,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彰显了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和人大代表民主权利的有效保障。倾注其中,我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和实践者。一个个高质量的代表议案建议,真实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把实事督办到底

姜堰人喝长江水,期盼太久。从2006年初泰州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王申筛等12名代表提出“关于让92万姜堰人民喝上长江水的建议”,到2010年1月6日,姜堰城区及部分镇街的居民饮上了长江水;再到2014年年底,实现全区饮长江水全覆盖。8年中,我经常与同事一道,采取“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需陪同”的方法,深入镇村、农户及施工现场,了解长江水入户及管道安装情况,带着百姓期盼和使命责任上路,常常是水管接到哪里,我们的脚步就跟到哪里。2013年夏,高温酷暑的一天,我们走访白米、顾高等镇长江水入户情况。当我们走进白米镇白米村一农户家时,70多岁的男主人拧开水龙头连连夸赞:“人大管事不简单,我们喝上长江水了,你们的工作真是做到了家!”

刚开始,泰州供应姜堰的是清水,没有执行同网同城同价,群众意见较大,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我组织相关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到扬州水厂、泰州水厂、高港水厂、南通水厂开展摸底调研,了解并比较周边地区清水供水价格、构成及测算方法,进行分析,指导代表撰写建议。2010年年初,李庆和等11名代表在泰州市人代会上提出了“区域供水价格按照同城、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定价的建议”。终于在2010年年底,泰州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区域供水同城同价的政策文件,实现了区域供水全市同价。从喝上长江水到同城同价,在引长江水的工作中,我找准定位,以己之力,尽职尽责,锲而不舍,既体现了我们服务姜堰人民饮用安全卫生自来水的使命担当,又凸显了我们对群众的事“督办到底”的实干作风。

步行街有宠物窜入、学校周边须设隔离栏、老旧小区停车难、物管亟待加强……我在原姜堰镇选区公布自己的电话号码,各种诉求接踵而至,我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和工作优势,及时交办,跟踪督办,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钱传兵代表提出“整治学校门前交通秩序的建议”,主要反映励才学校门前上下学交通拥堵,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我与同事们一起到现场察看、召开督办协调会,会上我提出了在励才学校、五中、东桥小学凤凰园校区门前的道路中间设立隔离栏、上下学高峰期增派交警值勤力量的建议,公安部门积极响应,会后不到一个星期,三所学校门前的隔离栏就建好了,并在高峰期增加专人值勤,学校门前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有效保障了学生及家长的出行安全。

数十年如一日,我的敬业勤勉获得了组织肯定,2018年1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授予我“全省人大机关系统先进工作者”。

赓续履职为民情缘

姜堰区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选举时,我正处于退居二线阶段,我按照领导要求,积极参与换届选举方案制定,选举业务指导及培训选举工作人员,每项工作、每道程序都精心准备,确保万无一失,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继续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2021年6月,我从人大工作岗位上退休,依然保持着那份人大情结,我坚持退职不退志,一直关注人大工作,关心群众生活。

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走进百姓生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社区从创建“人大代表之家”到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民主基石更加牢固,人大工作与网格管理、文明创建等有机融合,在群众身边,我这个“老人大”继续相伴百姓幸福“全程”。我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反馈及协助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为密切党群关系奉献余热。2020年,有居民反映,东安路25号附1号楼至4号楼,4幢机关自建住宅楼,年久失修,楼顶损坏,遇上下大雨,积水严重,居民上下楼要走 “水路”,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与住建部门主要负责人多次沟通,力陈维修改造的紧迫性,经相关部门研究,列入了2021年老小区维修改造计划,当年6月维修工程开工,至年底,4幢楼的屋顶、外墙、路道及自来水管道、雨污排水管道,全部改造完毕。2022年,安居此处的96户居民过上了一个开心的春节。

近几年,我自学摄影,在充实退休生活的同时,将镜头聚焦基层,紧贴百姓,展现家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老年人幸福生活,以积极、低碳的方式为基层代言,为群众代言,以影像力量赓续“为民”情缘。

沐浴着民主和风,与时代同行,我何其有幸。面对未来,我深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群众的事无小事,愿用一生俯身为民。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