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晓玥 (安徽)
代表活动室作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其建设不仅关系到人大代表履职的效能,也直接影响到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大常委会紧紧抓好全区9个镇(街道)的代表活动室建设,促使代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助推民主法治建设和人大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合理规划布局
不断健全制度规范
各个代表活动室都建立健全了人大代表学习制度、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人大代表接待原选区选民制度、人大代表述职制度等,并将制度上墙,配有一名专职联络员,负责代表联络、活动记录及资料整理等工作。配备了重大事项记录簿、人大代表会议记录簿、人大代表活动记录簿、代表接待群众情况登记簿、接待群众工作转办簿和代表花名册,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落实。目前,相山区共建有人大代表活动室14个,人大代表社区联系点31个,固定每月5日或25日组织代表进社区接待原选区选民或结合民情议事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坚持载体创新
着力提高活动质量
相山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创新代表活动载体当作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就近就地、资源共享、便于活动的原则拨付专项经费,打造有组织、有场地、有设施、有制度、有资料、有记录的“六有”代表活动室。同时将在该区的市人大代表划分为4个代表小组,结合分组实际,完善活动室建设,满足各级人大代表活动需求。各镇(街道)因地制宜,力求特色创新。如东街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让代表与群众通过网络开展互动,取得良好效果;相南街道依托代表活动室,开展人大代表“夜话解民忧”活动,并在社区设立代表接待群众窗口,以拓展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和路径。
定期组织培训
切实增强履职能力
相山区人大常委会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座谈研讨和外出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适时举办镇(街道)人大(工委)负责同志培训班和工作人员培训班,全面提高基层人大干部政治意识和履职能力,做到让“内行人”办“内行事”。近年来,先后组织镇(街道)人大(工委)负责同志赴全国人大北京、深圳培训基地进行学习,赴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代表联络站建设情况,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代表工作水平。
关注民生实事
助力破解难点问题
相山区人大常委会开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广泛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人民群众关切精准发力,用脚步访民情,用行动惠民生。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当前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城区雨污分流、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走访调研,共收集社情民意1000余条,并及时转交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办理结果将第一时间反馈群众,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相山区两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代表活动中,不仅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还主动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进行释疑解惑,拓宽了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的渠道;每年年初,区、镇人大组织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报告一年来履职情况,接受现场评议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