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佳佳
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平台载体,也是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站点融合”平台建设,向下延伸察民情、向上直通传民智,有效激发人大代表履职新活力。
专业化夯实阵地建设
“深化站点融合,提升‘双联系’实效,能有效打通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收集民意的渠道。”云安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指出,人大代表活动阵地是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有效载体,聚焦“一网络三抓手”能够有效推动两平台优势互补、功能集成、融合发展。
“一网络”即“1+3+X”立体联系网络。“1”即立法联系点、联络单位,“3”即各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区政府组成部门、村(社区)企三大联络主体,“X”即人大代表、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律师顾问等构成的立法信息采集点信息员队伍。云安区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意见征询网络体系。
“三抓手”即场地融合、人员融合、工作融合。区人大常委会将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共用场地、设备,切实做到“七有”,确保站点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运行。同时,将辖区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入点”,组织开展代表履职与群众立法意见建议征询收集活动,依托“便民联系卡”找代表、走访联系选民、接待群众日等各种形式组织开展代表履职活动,实现“常开站点之门、常见代表之面、常办群众之事”,广泛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立法规划、计划编制、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草案意见征集等,有效扩大信息的收集面和意见征询范围,推动基层人大代表履职工作步入新常态。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云安区共有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1个、联络单位2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2个、联络单位4个;镇级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7个、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39个、自然村人大代表联络点5个、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1个。
多维度倾听群言群语
“没想到出来散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参与立法工作,还能发到亲朋群里征集大家的意见。二维码虽小,文章可大着呢!”在立法主题公园锻炼的云安区人大代表陈志坚感慨地说。
今年,云安区基层立法联络单位为每一份立法草案设置了一个专属二维码,收集的信息包括意见反馈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意见建议等,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一键反馈”意见建议,各级人大代表还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出示相关草案的征求意见二维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云安区人大常委会借助“站点”两个平台,共对《广东省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见稿)》《云浮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等30余件省、市级地方性法规草案开展意见征集活动20场次,征集意见建议100余条,梳理上报意见建议30余条。
全链条拓展服务功能
“现在提出的意见都能得到反馈,在‘家门口’就能论法。”这是基层人大代表最深的感触。
为了完善立法征询意见反馈机制,云安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指导联络单位对收集汇总的意见建议及意见提出人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并形成台账,及时召集有关职能部门、法律顾问、人大代表等逐条进行分析梳理,按照立法建议、工作建议等类别进行研究区分,确保体现群众智慧的意见建议得到有效汇总上报;另一方面,要求联络单位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通过电话回访、情况通报、颁发采纳证书等方式,实现“意见征集—收集整理—报告反馈—采纳激励”全流程贯通,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群众参与立法的热情。
据介绍,云安区人大常委会在深化“站点融合”的过程中还推动实现了执法普法的同频共振。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执法检查,调研居家养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走访联系辖区内的独居老人、高龄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有效保障了选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各代表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圩镇巷尾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反家庭暴力和民法典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立法意见征询、普法宣传活动,积极带动广大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树牢法治意识,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