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时福忠 郑 军
春雨未至,飞鸟先来,从空中俯瞰,整齐划一的麦田在微风中荡起涟漪,村民们在田埂上观察麦苗的生长情况,幸福的笑声四处飘荡,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安徽省天长市千秋街道戴坝村随处可见。
打水难、耕地难,过去,高低不平、分散分布的农田给村民带来许多困难,大的三四亩,小的一两分,甚至想承包土地的种植大户都打了退堂鼓。“看到村民们愁容满面,我们也心急如焚,都期盼能将农田进行改造。”天长市人大常委会千秋街道工委主任徐文龙表示,近几年,在街道工委的多次组织下,人大代表走进戴坝村调研走访,并提交了关于促进农田高质量发展的多条建议,得到天长市人大常委会、千秋街道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17年年底,戴坝村围绕高标准农田改造召开专题议事会,通过人大代表的协商和监督,形成了统一意见。“2018年,戴坝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正式实施,经过改造,原来的小田变大田,大田变平田,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徐文龙笑着说。
在完成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新的问题摆在面前:戴坝村靠近城区,年轻劳动力在外务工或在城里上班,农田耕种主要依靠老年人,农忙跟不上、产量上不来。人大代表在接到社情民意后,积极开展视察、调研、协商,配合党工委的安排部署,探索“增加村民收益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持续优化土地流转,引进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种粮大户和粮食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养“法律明白人”,配置专业法律顾问,让土地流转省时省心,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田间管理和增产增收上,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孔庄组有耕地308亩,田块低洼,取水主要依靠拦水坝,但多年前被洪水冲垮,高标准农田改造时因资金不足也未能及时重建,希望代表们能帮忙推进拦水坝重建项目。”走进代表联络点,戴坝村党支部书记吴德彬将农民们希望重建拦水坝的愿望说给代表听。
“拦水坝的重建,能大幅度减少村民翻水灌溉的成本和时间。”徐文龙表示,村民有需求,代表就行动,街道人大工委立即开展相关调研,积极向上级和主管部门建议呼吁,争取项目资金,并纳入2025年千秋街道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推进解决。
“灌溉水渠是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基础设施,2024年街道投入250余万元,改造渠道4.26千米,大幅度提升农田灌溉能力,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千秋街道党工委书记梁湘国表示,下一步,千秋街道将坚持“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用,把建好和护好高标准农田作为第一要务,确保让群众满意,让村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