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田埂上的“守望者”

——记福建省南平市人大代表朱财生

■ 本报通讯员 黄智伟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更要为广大农民群体代言和服务,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福建省南平市人大代表朱财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老朱,今年粮食种植有什么补贴吗?”每年1月份,春耕备耕的工作一开始,村民们纷纷前来咨询政策,朱财生就忙碌了起来。

让农民安心种粮

朱财生认为,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安全更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近些年来,国家对粮食种植的保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他认为要实现乡村振兴,粮食是保障,加大实际种粮补贴发放力度既有利于物价和社会的平稳,还能帮助农户增收,从而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为了让想法变成现实,让农民享受到更多优惠扶持政策,朱财生深入开展调研、积极沟通协调,并在南平市人代会期间提交《关于加大实际种粮补贴,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建议得到南平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认真办理和积极落实,市政府出台了《南平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若干措施和南平市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更好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让“沉睡”土地活起来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朱财生始终明责于心,他走遍了南平市拿口镇竹前村各个村民小组、爬遍了村里各个山头,摸排撂荒的耕地。在他不懈的努力下,2024年,全村累计摸排出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的撂荒耕地约2公顷。为了让这些“沉睡”的土地“活”起来,朱财生积极走访群众,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谈想法、谋对策,把大家的建议一一记录下来,向农业部门了解政策,并向相关部门积极提出建议。

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朱财生向有关部门提出竹前村撂荒地复耕复种计划,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加以实施。在全镇撂荒地整治行动开展后,竹前村因为朱财生的前期准备,复耕完成率已经远超其他村。对此,拿口镇人大主席团还专门组织其他村到竹前村开展专题调研,组织学习撂荒地整治经验,推动更多的荒废土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

土地“活”了起来,那农业发展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对于种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代表亮身份”活动室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土专家”,朱财生经常在“代表亮身份”活动室里接待群众,听取种业发展的“金点子”。来来往往的既有种粮大户,也有制种大户,还有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和大家坐在一起,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而出谋划策。

“都说作物长得好不好,关键看种子怎么样。”这是他在活动室里最常说的一句话,朱财生经常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研究,为育种产业发展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拿口镇的粮食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朱财生介绍,近两年来,拿口镇仅育种面积就达到了400余公顷,早稻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近600公顷,是邵武市实打实的“粮仓”。

“艳阳高照红旗展,怀揣民声聚谭城。”这是朱财生在参加南平市人代会期间写的一首诗。谈及当选人大代表以来的履职感受,朱财生表示,人大代表是一份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既然生长在农村广阔土地上,那就更要守护好这片良田沃土。

版权所有 ©2022 人民代表报 rmdbw.cn 晋ICP备1200781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