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齐超
过完春节,临近新学期开学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为何有个别家长反对入户家访?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首先,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一定的隐私意识,尤其是年轻家长,边界感非常强,对待入户家访的教师亦是如此。其次,有些家长担心入户家访之后,教师根据家长背景、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学生。其实,不止是家长反对入户家访,就连一些一线教师,也对入户家访不感冒。但是,个别地方教育部门却思维僵化,硬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开展入户家访,这一政策让教师们苦不堪言。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只能采取打卡式家访,使得家访流于形式。
家访不能丢,但形式可以变。过去,通讯手段匮乏,家访的唯一途径便是“入户”。然而时至今日,智能手机早已普及,网络资讯又极为发达,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进行“网络家访”,而不必拘泥于入户家访这一种形式。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摒弃入户家访。
总之,取消家访和全员入户家访,均不可取。我们需要看到家长对入户家访的担忧,采取多样化的家访形式。如果需要入户家访,教师应征求并尊重家长意见,而不能无视家长的不情愿。(据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