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庆敏 (浙江)
如果它们会说话,它们说出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回家!”
在阖家团圆的日子——春节,我和孩子手拉手,漫步在这座承载着岁月沧桑与古人智慧的历史博物馆里。馆内,虽然人声鼎沸,但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它独有的静谧与庄严,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静心聆听。
我们沿着岁月的轨迹,一步步回溯,迈向了古代文明展区。土黄色的地砖,沉稳而古朴。每一块砖都方方正正,宛如古人刚正不阿的品格。地砖的表面,精心雕琢着中华独有的回形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图案,从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演化而来。“回”字形态循环往复,其线条连贯、图案绵延不绝,代表着生生不息、富贵不断头。那细腻如丝的纹路,婉转流畅,似时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既蕴含着天地循环不息的哲理,又寄托了古人对和谐美满生活的向往。
“中华回形纹,您在哪里见过?”讲解员问道。“大家刚才看到的展品以及走入大厅的通道,地下铺的就是中华回形纹。”
“它主要用于修饰门窗,因其吉祥的寓意,现在依旧被用来装饰街牌和灯箱。”讲解员缓了缓,继续说道:“这令人震撼的绵延不断、富贵不绝的回归之意的图案设计,却被纪梵希用走了。很多人喜欢LV奢侈品,你们再看,LV的图形来自秦琵琶,而秦琵琶现在在哪里?在日本的正仓院。”
“我们向他们收取专利费。”人群中有人说道。讲解员摇了摇头,说:“新中国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民众基本温饱问题,对部分文化价值的展现给予了可能相对较少的关注。”
“那我们就把我们的文化重新拿回来。”孩子脆生生地喊道。“是的,我要骄傲地告诉各位,随着国力的强盛,意大利、阿根廷归还了我国的一些文物……”
头顶的日光灯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仿佛撕开了时空的缝隙,一幕幕杀烧抢掠的画面浮现。联军士兵们手持武器,脸上带着贪婪和得意的笑容。他们肆意掠夺的身影,或肩扛手抬或用车马运送,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从中国的土地上运往海外。
那些跨越历史,沉淀着中华民族文明记忆的文物,那些命运多舛的“时间的信使”,携带着千年前的故事与情感,静静地躺在异国的博物馆里,心中却激荡着无尽的乡愁。
“内外彩水波纹彩陶盆”“旋涡方格网纹双耳彩陶壶”“青铜甬钟”……它们的回家,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弥补,像是一颗颗遗失的珍珠重新回到了项链上,让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更加完整。它们的回家,是对过往荣光的致敬,是对文化血脉的接续和强化,宛如一片片散落的拼图终于找到了归属,让华夏文明的壮丽图景愈发清晰。它们的归途,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是文化自信的提升,恰似古老智慧的灯塔再次点亮,照亮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我和孩子手牵手,再次踏着回字纹地砖一步步前行,从古代的智慧走到近代的苦难,再迈到现代的富强。回字纹,熠熠生辉,生生不息。我仿佛看到了中华儿女们挺拔的身影,寻着国宝们的声声呼唤,张开刚健有力的双臂。
我们坚信,终有一日,西方以“0元购”之名“强买”的瑰宝,必将重返故土,回归祖国母亲的温暖怀抱。